第700章 张家口市宣化区非遗-趄柳树窗花、北马布老虎、王河湾挎鼓(第2页)

 

 非遗进校园的文化播种
 

 为破解传承难题,马林成立北马百艺坊,带退休教师研发新品,同时与学校合作开设手工课。学生们在缝制布老虎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传统针法,更理解五行学说、民俗符号的文化内涵。艺坊还开发出车载挂饰、玩偶等实用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路,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王河湾挎鼓:鼓点激扬的乡土史诗
 

 煤油箱到八面鼓的百年嬗变
 

 王河湾挎鼓起源于1875年,村民贺万海以废弃煤油箱改制鼓具,形成“煤油拉子把式”的雏形。1947年,刘龙改良为木帮皮面八面鼓,并成立“三关社”鼓班,确立四鼓配钗钹的表演形式。其鼓身中间粗、两头细,音色动听,动作融合秧歌步与武术招式,如“举火烧天”“黑虎掏心”等,在张家口首届农村文艺演出中夺得冠军。2009年,挎鼓被列入省级非遗,成为宣化首个省级项目。
 

 非遗进课堂的活态传承
 

 面对老艺人离世、器具老化的困境,第四代传承人贺海在四方台小学开设校本课程,将12套创新动作编入教材。孩子们在击鼓中感受节奏变化,理解鼓点与农事劳作的关联。学校还组建百人鼓队,在春节、丰收节等场合表演,让挎鼓成为连接代际的文化纽带。此外,挎鼓队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发“鼓韵古城”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参与,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三项非遗的文化共性与传承启示
 

 文化基因的深层共鸣
 

 趄柳树窗花、北马布老虎与王河湾挎鼓虽形态各异,却共享着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核:
 

 吉祥寓意:窗花以牡丹、松鹤象征富贵长寿,布老虎借五行学说祈福避邪,挎鼓通过热烈节奏传递丰收喜悦,均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技艺传承:三者均经历“家族秘传—破壁开放—创新发展”的路径,如窗花从赵家独守到村民共习,布老虎从东北技艺到宣化融合,挎鼓从煤油箱到专业鼓具,均彰显了开放包容的传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