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非遗-天木陈香、河灯习俗、背杆(第2页)
河灯习俗(承德)是宽城满族自治县桲罗台乡西卜子村的传统民俗活动,为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习俗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最初是当地百姓为了祭祀河神、祈求水上平安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河灯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集祭祀、娱乐、文化于一体的民俗盛宴。
每年阳历7月15日中元节,是河灯习俗的固定活动日期。+b¢o+o_k′z¨u¢n¨._c+o?m~这一天,西卜子村的村民们会早早地来到河边,准备放河灯。河灯的制作材料多样,有用彩纸折叠而成的莲花灯,有用南瓜、萝卜雕刻而成的瓜灯,还有用蜡烛和木板制作而成的简易河灯。
仪式流程与文化寓意
放河灯的仪式十分庄重。首先,村民们会在河边设立祭坛,摆放上水果、糕点等祭品,点燃香烛,向河神行礼祭祀。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大家将河灯放入河中。河灯顺着水流缓缓漂荡,宛如点点繁星洒落在水面上,场面十分壮观。
河灯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河神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河灯在水面上漂荡,象征着将人们的祝福和祈愿带向远方,希望家人平安健康、生活幸福美满。同时,河灯习俗也促进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宽城背杆:背歌起舞,民俗艺术的精彩绽放
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
宽城背杆俗称背歌,主要分布于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镇北村。它始于清朝,兴盛于民国至上世纪初期,2007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宽城背杆既有民间舞蹈的细腻之处,又有粗犷豪放的特点,是一种集戏剧、舞蹈、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宽城背杆的表演场面规模宏大,分工缜密。表演时,由身强力壮的男子背着特制的杆架,杆架上站立着儿童演员。儿童演员身着鲜艳的服装,扮演着各种戏剧角色,如孙悟空、猪八戒、穆桂英等。他们在杆架上做出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如翻跟头、倒立等,同时配合着音乐和锣鼓的节奏,翩翩起舞。
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
宽城背杆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不高、传承人才短缺等。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组织了宽城背杆传承培训班,邀请老艺人传授表演技巧和经验,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