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难道要捡漏?(第2页)

 “个体户”和“投机倒把”,在这个贫穷的小县城里收获了一种超越了时代的宽容和认可。

 等到又转了几条街巷,看见了一条初具雏形的小集市,陆允川突然想明白了。

 在那些大城市,条件更好,所以更多人没有迫切的生存压力,“计划经济”依旧是发展的纲领;

 但是在贫穷的角落,人们会主动去寻找变革和创造的力量,只为了能够多挣一口吃的,多找一条活路。

 生命总会自己找到出路,不外如是吧。

 这个小集市摆在县纺织厂家属院的门前,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纺织厂是河山县最大的国有企业,家属院自然也是最提气的,连续两排的筒子楼,簇新雄伟。

 纺织厂的职工和家属自然也是高高在上,他们住在楼房里,往东就能看见远方连绵的山,低头就能看见城市里那些平房院子里的人活动。

 这种居高临下,带给了他们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陆允川把车临时停在家属院前的自行车棚里,锁住,然后慢慢地在小街上徜徉着。

 拐过一个街角,走到家属院的侧门时,这儿已经没什么人了。

 陆允川感觉有些累,就干脆在侧门一旁的石墩上坐下,想着之前那些形形色色、努力生存的人,考虑着自己要不要也来城里练个摊儿。

 “哎!你,谁让你坐这的?别挡路!”一声响亮的质问响起,一名穿着崭新工装的纺织厂职工从侧门走了出来,他抱着一大堆杂物,用脚踢了踢陆允川,示意他让路。

 他是一位中年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得出很有领导派头,应该是位纺织厂的领导。

 看着面前这个衣衫破旧的背影,他不满的咕哝,似乎还想再踢一脚:“又是一个盲.....”

 但当陆允川站起身来让路,他看见陆允川的脸,又把嘴里那句“盲流”吞了回去。

 不过,道歉自然是不可能道歉的。

 他不再管陆允川,昂着头走出几步,把手里的杂物放到空地上,又指挥两个年轻人费劲吧啦的挪出了一些花盆之类的旧物,才冲着不远处的三轮车吆喝:“收废品的,过来这儿!”

 和三轮车上笑嘻嘻的收购者聊了几句,他丢下一句“家里还有”,就带着两个年轻人重新走回家属院。 那不轻不重的一脚倒是没有触怒陆允川,毕竟他不小心挡路在前。面前这个收废品的场景,很快就吸引住了他。

 他记得自己以前做过一个专题片,讲述了京城郊外一位“垃圾大王”的故事,这位垃圾大王叫乔保峰,硬是靠着收破烂,在80年代末那个“万元户”都稀罕的年代,就赚下了百万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