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假传圣旨和捡漏(第2页)

 听着周厂长喋喋不休地吹嘘,几乎有把这些边角料吹成国家战备物资的趋势,陆允川直接挥手打断了他:“老哥你欺负我年轻是不是?咱们河山县可不止您这一家合作社呀,经过这几天我的调研,大家谁不是把边角料直接回收给废品站的。”

 陆允川拍着周厂长的肩膀,一顿推心置腹:“本来啊,我还想着,直接去找那几个‘破烂王’问问,不过,既然撞见了你老哥,这钱,为什么还要那些个投机倒把的去赚?您说是不是。”

 想到了之前那些“破烂王”的嘴脸,周厂长的神情也是一阵松动,不过他还是坚持着又讲了几轮价,看陆允川实在油盐不进,才终于作罢。

 这些街道工厂本来就是公家为了安置回城知青创办的,归集体所有,属于福利性质。自己这个负责人也是领死工资的,刚才那顿抬价已经算是尽职尽责了。

 带着陆允川在堆放边角料的仓库转了一圈,周厂长才自嘲一笑:“唉,这个布头仓库倒是安全得很。陆老弟,你看,这些是棉布,一袋40斤,算2分5厘一市斤;这些是的确良的,也是一袋40斤,要贵一点儿,四分一市斤。这边还有些杂布头,2分一市斤。”

 陆允川看着仓库里码放的整整齐齐的几十个大袋子,点点头,这个仓库是干燥的,刚才他仔细检查了下,袋子里的布头应该也没问题。

 仓库里的存货不多,过年前合作社应该处理过一批边角料,不过剩余的这些,也足够他使用了。

 两人计算了一下,棉布头45袋,的确良布头30袋,杂布头15袋,林林总总加一起,一共105块钱。

 陆允川和周厂长借了纸笔,拟定了一份详细的收购合同,注明了每袋布头的种类、重量,以及双方的责任和赔偿事项。

 周厂长惊奇的看着陆允川,再一次被他镇住。

 虽然新中国从1950年起就开始使用商业合同,但相对还是比较简陋的,直到90年代末,中国才有了正式的合同法。

 他这个街道工厂的负责人,还是头一次看见这么正式和专业的合同格式。

 拟好合同后,陆允川和周厂长确定无异议,就互相签字按手印,交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