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三省齐聚(第2页)
赵基扭头看刘艾:“军中不缺木匠,如今也不缺畜力。如今种植麦豆粟黍,年内可能成熟?”
刘艾略回忆,就说:“为难之处在于灌溉,关东气候与雒中类似,春旱之后亦有补种夏麦之事。”
“既然可行,稍后我就命令各军于驻屯处择地开垦;宿麦抢收之际,也要抢种夏麦。”
赵基说罢不语,今年这场战争比去年更麻烦,他失去了陈王这个可靠的中原补给站。
也不能指望吕布从南阳运粮,吕布这段时间派遣的使者,总是在书信中抱怨南阳气候入夏后的干旱。
今年南阳的干旱比去年稍稍好一些,起码春天时降雨充沛,雨水积聚于山野之中,也滋润了春天的禾苗。
所以今年的淯水水量还是比较可观的,不至于干涸到能步行过河。
车骑队伍抵达尚书省,赵基来时,他的卫队已接管这里的防务。
直入省内,赵基落座于大厅,吕布的全权使者秦宜禄全程跟随;门下省五位侍中也在。
至于河南尹毕谌,根本没资格参与中枢三省会议,只能在外面等候。
中书省的副手中书监赵蕤也在,三省齐聚一堂,很多事情可以在这里立刻达成决议。
待诸人坐定后,赵基看向门下省五位侍中:“今袁术已反,左将军当另选贤良。徐州牧刘玄德以疲弱之徐州坚贞不屈,宜授重号,以坚其心志。”
门下省五人同列而坐,刘艾为首,其次是台崇、种辑、许汜、王楷,五个人相互看一眼,见独坐一边的秦宜禄不做反对,当即刘艾拱手:“大司马提议甚为妥当,某附议。”
其他四名侍中陆续附议,只是种辑神情不爽。
按着三省制度,应该是门下省议事提案,交给中书省核定批准,再交给尚书省执行。
现在赵基堂然皇之以上公大司马、尚书左仆射在门下省进行提案、表决,已严重破坏了门下省的权威。
此前门下省议事,都是议事前私下接受赵基或吕布的授意,然后再集议表决。
起码各种提案是在门下省内,由列位侍中提出。
可台崇、许汜、王楷这些人不觉得有什么异常的,袁术谋反作乱本就是反常事件;这种非常之时,赵基或吕布直接提案,也是合乎情理的。
门下省五位侍中附议后,黄门侍郎毌丘兴捉笔书写这道决议后的提案,转交给中书省。
中书监赵蕤签字,转交给一名中书舍人誊抄,这位舍人将誊抄件交给赵蕤再次签字后入档,当堂就将原件送到兵部尚书处。
六部尚书只负责执行,没有议论的余地。
所以执行尚书与侍郎签字后分别给门下省、中书省回执,这些回执以及官印问题、赏赐落实,就会交给尚书郎去执行。
而诏书也分两种,一种是颁布天下的,涉及个人需要专人宣诏的,则由中书省选择谒者去执行。
重要的诏书,宣诏使者就会涉及三省,由尚书郎、谒者以及门下省的黄门郎一起执行。
越是重要,三省专员的身份就高。
如拜刘备为左将军,这是朝廷重号将军,就该由三省一起出人,组成一个相对豪华一点的宣诏队伍。
现在这种情况,也只能先行公布,并制作新的左将军金印,等解围后再当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