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旅游者孤标傲世

第155章 香菱学诗(2)(第2页)

 虽然黛玉平日里性子有些敏感细腻,容易多愁善感,但实际上她的心地却极其善良温柔。每当看到有人遭遇挫折或者陷入困境时,她那颗柔软的心都会被触动,忍不住生出怜悯之情。而且,她总是非常乐意伸出援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关怀的人。

 也正因如此,香菱才有幸得到了黛玉的悉心指导。在黛玉的耐心教诲下,香菱犹如一颗破土而出的嫩芽,开始慢慢地吸收知识的养分,逐渐踏上了诗歌的启蒙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香菱越来越深入地领略到了诗词世界里的无穷魅力,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奇妙天地。

 然而,正当香菱沉浸在诗歌的美妙氛围中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突然传来。她好奇地抬起头,只见宝钗不知何时已经走到了跟前。只见宝钗微微皱起眉头,娇嗔地责怪道:“香菱妹妹,这么晚了你怎么还往这里跑?”

 “哎呀呀!香菱啊香菱,你这究竟是怎么想的哟!为何非得这般自讨苦吃,平白无故地给自己招惹这么多烦恼呢?都怪那个林黛玉,就是她成天把你带偏了路,害得你如此痴迷于作诗!哼,等会儿我定要去寻她理论一番,跟她好好算算这笔帐!你向来性子单纯、头脑简单,整日里呆呆傻傻的,如今又迷上了这作诗之事,难不成还真想彻底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傻瓜吗?”尽管香菱早已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自己对于诗歌那份炽热无比的喜爱,但宝钗看上去仍旧无动于衷。

 其实,宝钗心里很清楚,学诗对于香菱而言绝非什么美事。毕竟通过学习,能够促使一名女子迅速成长,并领悟到人生的诸多真谛。然而香菱身为薛蟠的小妾,若是她太快地成熟起来,对于薛蟠可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更何况,薛宝钗向来偏爱那些容易受其掌控之人。一旦香菱开始开窍明悟,她内心的想法便会逐渐繁杂起来,到那时恐怕就没那么容易被他人左右了。

 反过来说,香菱学诗宛如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自然会让香菱如饥似渴地汲取更多,然而却无法改变自己如浮萍般的生存环境,自然是徒增烦恼。

 这便是薛宝钗不同意香菱学诗的缘由。

 那黛玉为何乐意教香菱学诗呢?

 表面上,林黛玉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愿意教香菱学诗,既是出于对香菱身世的怜悯,也是对她才情和勤奋的赞赏,同时渴望女子的才华不被埋没,并通过教学相长来丰富自己的文学阅历。

 往更深一层说,黛玉教香菱学诗,是因为她对香菱的身世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情感。

 她和香菱一样,都是孤苦伶仃的孩子。

 她是因为父母早逝,如风中残烛。

 香菱则是因为自幼被拐卖,犹如无根之草,不知道父母是谁。

 黛玉虽寄居于外祖母家,却如那离群的孤雁,漂泊的感觉如影随形。

 而香菱自小就居无定所,和黛玉的心境如出一辙,故而黛玉更能与香菱产生心灵的共鸣。

 因为黛玉的帮助,香菱宛如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光明。

 香菱对于诗歌的领悟能力的确与日俱增,而史湘云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更是给予了她极大的助力和鼓舞,使得香菱深深地沉醉于诗歌的美妙世界之中,无法自拔。

 有一日,香菱正与黛玉热烈地探讨着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蕴含的意境之美。香菱不禁回忆起一段往事,娓娓道来:“想当年,我们一家人踏上进京之路,就在那日落时分,船只缓缓停靠岸边。彼时,四周寂寥无人,唯有寥寥几棵树木孤独地矗立着。极目远眺,可以望见远处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正在准备晚餐,袅袅炊烟升腾而起,那烟色竟是如此碧绿青翠,笔直地冲向云霄,仿佛与云朵连成一线。谁能料到,当我昨夜读到这两句诗时,往昔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就好似我又重新置身于那个曾经令我心驰神往的地方一般。”

 香菱的这番话语,听起来恰似在讲述她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其实,她心底一直深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能够与父母再次团聚,过上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或许,正是由于那日偶然目睹到了心中所憧憬的温馨画面,那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场景便如同烙印般深深镌刻在了她的脑海深处,让她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