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老太监的局中局(第2页)
机会,裹挟着巨大的风险,终于砸到了眼前。那个倚梅园里胆大包天的宫女余莺儿,冒名顶替了除夕夜与皇帝偶遇的“逆风如解意”之人。皇帝寻人心切,却又囿于帝王颜面,不愿声张。苏培盛冷眼瞧着余莺儿眼中掩不住的野心与慌乱,心中早已洞若观火。假的,拙劣的假。
“皇上,”他躬着身,声音里充满了恰到好处的“灵光一现”,“奴才愚见,既是才情佳人,何不……以联考赏?既能彰显皇上爱才之心,又能不动声色……”他窥见皇帝眼底一闪而过的赞许。
他亲自去“点拨”余莺儿。教她如何“不经意”地提起倚梅园红梅的疏影,如何“回忆”那夜积雪压断枯枝的脆响。他看着她笨拙地模仿、背诵,像看一出蹩脚的皮影戏。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他铺设的台阶上,让皇帝顺着台阶“自己”走上去,“自己”确认。当皇帝龙颜大悦,赞他“深得朕心”时,苏培盛伏在地上,额头触着冰冷的金砖,嘴角却勾起一丝无人看见的弧度。这“如朕亲临”的荣耀下,是他精心操控的提线。
这条线,不仅牵动着皇帝的喜怒,更牵连着他苏培盛真正的棋盘。他早已将目光,牢牢锁定了那个从甘露寺浴火归来、眉宇间淬炼出冷硬锋芒的熹贵妃——甄嬛。四阿哥弘历养在她名下,皇帝子嗣单薄,未来的变数,几乎明晃晃地写在了甄嬛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里。
他需要甄嬛的势,更需要甄嬛身边那个人的心。
慎刑司。空气里弥漫着血腥、焦糊和绝望混合的恶臭。炭盆烧得正旺,暗红的火舌舔舐着空气,几把形状狰狞的铁钳插在炭火中,尖端已泛起骇人的暗红。崔槿汐被两个粗壮的嬷嬷死死按在冰冷的刑凳上,脸色惨白如纸,嘴唇被自己咬出了血痕,额发被冷汗浸透,粘在颊边。她身上那件素净的宫装已沾满污渍,但脊背却挺得笔直,眼神里没有哀求,只有一片死寂的倔强。
苏培盛闯进来时,看到的就是这一幕。一股冰冷的、带着铁锈味的腥气猛地冲上他的喉头。他脚下似乎趔趄了一下,袖中的手瞬间紧握成拳,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刺痛让他维持住最后一丝清明。他强迫自己的目光从崔槿汐身上移开,落到端坐一旁、神情倨傲的慎刑司总管身上,脸上已堆砌起无可挑剔的、属于御前大总管的威势与急迫。
“住手!”声音不高,却带着雷霆万钧的穿透力,瞬间冻结了行刑嬷嬷的动作。“皇上有口谕,着奴才即刻提审崔槿汐!事关重大,若损了人犯,尔等有几个脑袋担待?!”
那总管太监被他的气势慑住,又听闻“皇上口谕”,慌忙起身,堆起谄笑:“苏公公,您看这……这还没问出什么……”
“问没问出,自有皇上圣裁!轮得到你置喙?”苏培盛厉声打断,眼神如刀锋般刮过对方的脸,“还不放人!等着咱家去请旨吗?”
慎刑司总管脸色变了变,终究不敢硬抗,挥手示意放人。两个嬷嬷松了手劲。崔槿汐的身体晃了晃,几乎软倒。苏培盛一步抢上前,手臂稳稳地托住了她的肘弯。隔着薄薄的衣料,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她身体的冰冷和细微的颤抖。他的手指收紧了片刻,随即又强迫自己松开,维持着公事公办的姿态,对身后跟来的小太监喝道:“愣着干什么!扶好了!送交皇上发落!” 他的目光飞快地掠过崔槿汐惨白的脸,那一眼,深得像是要将她此刻的模样刻进骨头里,随即又迅速垂下,掩去所有翻涌的情绪。
永寿宫的灯火通明,驱散了慎刑司带来的阴寒。甄嬛端坐主位,脸色沉静如水,眼底却蕴着风暴。苏培盛独自跪在冰凉的金砖地上,将崔槿汐“救”出,只是第一步。他需要甄嬛的信任,需要将自己牢牢绑上这艘船。
“娘娘,”苏培盛的声音带着一种豁出一切的沙哑,他不再自称“奴才”,这个微妙的改变让甄嬛眉梢微动。“槿汐之事,奴才拼死也要护她周全。不为别的,”他抬起头,目光坦然地迎上甄嬛审视的眼眸,那里面沉淀着几十年宫廷沉浮磨砺出的精明与一丝孤注一掷的疯狂,“奴才这一生,跪过无数人。跪天地,跪皇权,跪主子。膝盖弯了无数次,脊梁骨早不知是什么滋味了。”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汲取说出下面话语的勇气,每一个字都砸在空旷的殿内,清晰无比:
“唯有槿汐……是奴才打心眼里,想堂堂正正站着,牵住手的人。”
甄嬛端着茶盏的手,定在了半空。她看着脚下这个权倾后宫、心思深沉如海的老太监,看着他眼中那份不容错辨的、近乎悲壮的赤诚与渴求。良久,她缓缓放下茶盏,瓷底碰触桌面,发出清脆的一声微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