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过眼灵犀无翼
第147章 哈青岛啤酒(第3页)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还不算丰裕。
青岛市民们,仅在国庆、春节两大佳节之时,才能凭借珍贵的副食品证,换得每户限量五瓶的瓶装青岛啤酒。
与此同时,那些散装啤酒,却没有这种限制,因此,散装啤酒可相对自由地流淌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于是,一种别开生面的饮酒风尚悄然兴起——人们手捧大粗白碗,或是举起改装的罐头瓶,直接在街头巷尾畅饮。
时光流转至八十年代初,青岛的街头又添新景。人们把酒带回家的“神器”,多是那平日里用来烧水的燎壶(1),或是保温用的暖瓶。
“谁曾想,这些日常用品摇身一变,就成了搬运啤酒的便捷工具。”叶建国乐呵呵的,“再后来啊,‘啤酒装塑料袋’的奇景,就跟着夏天的风似的,吹遍了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了青岛的文化标签、城市符号……”
听完父亲的讲述,叶嘉言虽不敢尝酒,却在那周的语文周记里写:青岛的文化标签、城市符号,便是“啤酒装塑料袋”。每位初来乍到的旅人,在漫步青岛时,都能亲身感受到这份别样的乐趣。塑料袋里晃动的金黄液体,仿佛在低语,讲述着青岛人对啤酒不解的情缘,以及那个时代独有的生活哲学……
(1)青岛话,意为“水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