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流水的花销(第2页)
在这样忙碌的场景中,甚至能看到一些儿童的身影出现在工地。在这个时代,并没有不能使用童工的说法,对于许多贫困家庭而言,孩子能到工地干活赚钱,无疑是增加家庭收入的一条途径。
一群孩子聚集在工地的一角,他们年龄参差不齐,小的不过七八岁,大的也才十四五岁。年纪稍大些的孩子,跟着大人们搬运一些相对较轻的工具和材料,虽力气不如成年人,但他们干活的劲头却丝毫不减。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咬着牙,双手紧紧握住一捆细竹条,吃力地往指定地点走去,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滚落,打湿了脚下的土地。
而更小的孩子们,则负责做一些较为简单的杂活,比如给大人们递水、捡拾遗落在地上的钉子和绳索等小物件。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扎着两个羊角辫,手里提着一个破旧的水壶,在人群中穿梭,不时踮起脚尖,将水递给那些口渴难耐的工人。她的小脸被太阳晒得红扑扑的,眼神中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尽管孩子们的参与能为家庭带来一些微薄的收入,但长时间在工地劳作,对他们的身体和成长也带来了一些影响。一些孩子因为长期搬运重物,小小年纪肩膀就磨出了茧子,稚嫩的双手也布满了粗糙的伤痕。而且,他们几乎没有时间接受教育,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工地忙碌,错过了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机。
在这个时代,确实不能期望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大雍的教育资源本就有限,新建的学府虽然在不断扩充,但也只能容纳一小部分适龄孩童。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家庭而言,吃饱穿暖、维持生计才是首要之事。送孩子去读书,不仅意味着失去一份劳动力,还要承担学费、书本费等额外开销,这无疑是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
那些在工地劳作的孩子们,眼神中偶尔会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当他们路过学府,听到里面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时,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脸上满是羡慕之色。但他们很快又会收回目光,转身继续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是帮助家人维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