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郭府闲谈庵堂事,石山初访元明庵(第2页)
山脚下,错落分布着古朴的村落,青瓦白墙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袅袅炊烟缓缓升起,为这宁静的山水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远处,梯田层层叠叠,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一面面镜子,折射出迷人的光芒。站在山巅极目远眺,美景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沉醉在这如诗如画、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石山风光之中。
一路上,山林间晨雾弥漫,如轻纱般笼罩着这片山林,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仿佛在为他的探秘之旅奏响乐章。
抵达元明庵时,映入眼帘的是红墙琉瓦、檐角高翘、雕梁画栋,尽显华丽庄重的建筑风貌,古典韵味十足。箫有和驻足细看,元明庵的门楣之上,一方古朴厚重的匾额静静悬垂,由张天师亲笔题写的 “元明庵” 三个大字,仿佛带着穿越时空的力量,牢牢吸引着每一位观者的目光。“元” 字起笔处,笔锋如蛟龙入海,沉稳有力,一横恰似一条卧于天地间的巨龙,带着不容侵犯的威严,稳稳地铺陈开来。撇捺之间,似有万钧之力,仿若能劈开混沌,彰显出天地初开时的磅礴气势,每一道笔触都像是在诉说着宇宙的奥秘。“明” 字的日字旁,方方正正,如同高悬于九天之上的烈日,散发着炽热而耀眼的光芒,每一笔画都被注入了光明与希望的力量。月字部则像是夜空中高悬的明月,弯钩处圆润而灵动,仿佛流淌着静谧的月光,与日字相互呼应,完美地诠释了阴阳相生、日月同辉的深邃意境。最后的 “庵” 字,笔画舒展自如,好似山间自在飘荡的云雾,轻盈又不失灵动。尤其是那最后一捺,犹如一道从天而降的飞瀑,气势恢宏又潇洒飘逸,带着超凡脱俗的气质,似乎将道家的逍遥与自在挥洒得淋漓尽致。
箫有和不禁对张天师的绝世风采和深厚的道家底蕴顶礼膜拜,心中暗叹:“这三个字,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更像是一段凝固的历史,默默诉说着元明庵的传奇过往,让人看后怎能不心生敬畏。”
转头再看庵门两侧的对联。上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箫有和心想,这联出自《道德经》,道教的宇宙生成论和自然观,尽皆蕴含在这二十六个字中,强调了道的伟大和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一股古朴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箫有和的心底莫名涌起一阵感动。他的脚步渐渐变得迟缓,心底感动是为这道家的深厚底蕴,脚步迟缓却是因为静一法师那句 “你有早夭之相”,害怕见到张天师的传人。他的眼睛在那扇半掩的庵门上徘徊,心中既盼着门能快点打开,好解开心中的疑惑;又希望能有更多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绪,掩饰内心的慌乱。他在心里反复默念着见到对方要说的话,可又担心自己一张嘴,那些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就会随着话语一同泄露。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紧张,胸膛急促地起伏,双手不自觉地握紧又松开。
就在他犹豫不前时,一阵若有若无的微风拂过,庵门 “嗡 ——” 的一声缓缓打开,那声音低沉而神秘,如同来自遥远的太古,带着一种穿透灵魂的力量,仿佛在开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人心中涌起无尽的好奇与敬畏。一位鹤发童颜的道长走了出来。
箫有和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心中暗赞:“童颜鹤发真仙子,羽服霓衣似洞宾 。” 想来眼前这位道长应该就是自己要拜访的玄逸道长。当下他便放下担忧,把心一横,赶忙上前恭敬行礼道:“久仰玄逸道长之名,在下箫有和,受宝集庵静一法师之托,今日特来元明庵,向道长送还一尊玉佛,请教佛道交流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