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盗墓也是报仇
以上的一切都布置好以后,最关键的技术就来了,也就是对山体的施工。免费看书就搜:你阅读
开山建陵首先要开凿一条,或者是多条隧道。
当时开凿隧道采用的方法就是"火焚水激法"
需要先用大火去灼烧山壁的岩体,待山石烧到滚烫之时,再快速泼水冷却,使山体开裂。
昭陵的地宫隧道长达75丈,大约是230米的距离,它的断面呈拱形,宽大概是1.5米。
隧道开凿完毕之后,就是对墓室的营造了。
唐代主墓室多仿宫殿形制,以青石砌筑,这也让唐墓显得非常壮观。
懿德太子的墓穴就揭示唐代使用"明栿"(仿木构石梁)技术。
甚至在懿德太子墓的顶部还绘有天象图,看上去就犹如置身星河一般。
懿德太子就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而且还是嫡孙,也就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
唐墓中排水系统对墓穴的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工匠会着重照顾,工匠会在墓中设置"玉鱼"也就是石制排水管。
有些排水管上甚至都会雕刻有花纹图样,工程的细腻程度远超现代人的想象。
在《大唐元陵仪注》中记载,排水的‘玉鱼’需"穿地及泉,施重石为羡道"。
其次就是礼制建筑(地面设施),神道布局会依照"司马门道"制度进行建造。
神道之所以称之为神道,是死去的帝王从此入葬,取升天入仙
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这些石刻。
下宫建筑也就是我们盗墓贼所说的墓室的建造。
据《长安志》记载,昭陵下宫"在陵西北三里"。
其中包含斋殿、寝宫等建筑群,占地约5万平方米。
地宫石门防盗会采用"自来石"结构,以铁栓板固定,《唐会要》载"以铁锢其缝"。
墓道壁画施"地仗层"(石灰+麻丝),如章怀太子墓壁画至今保存完好。
太宗昭陵:营建13年(636-649年)高宗乾陵:23年(684-706年,含武则天合葬准备期)
平均耗资约占当时国家财政年收入的1/5,这种工程规模导致唐代中期出现"厚葬成风,国库虚耗"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