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屠城后逼着我推翻皇权商业机密也是机密
第6章 陈秋贤见昌豨(第3页)
“哈哈哈……”
“嘿嘿嘿……”昌豨围着刘河北转了几圈,然后停下来看着他。
“你说的可是真的?曹操真的在徐州屠城?”昌豨眯着眼睛问道。
刘河北连连点头,“千真万确啊,将军,好多人都看到了,连续杀了六个县,泗水都被堵了。”
昌豨心中暗自思忖,如果曹操真的在徐州屠城,那肯定引起了公愤,自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召集更多的人马。
他决定先试探一下刘河北,看看他是否真的可信。
“你说的事情何以为证?”
面对昌豨的问话,刘河北哑然,该怎么回答对方呢?
刘河北灵机一动,“将军在泰山郡神通广大,泰山郡紧邻徐州,想必徐州各地官府己经发了公文,一问便知。”
此时,一个小喽啰从外面跑到昌豨身前一阵嘀咕。
“小子,你们领头的人呢?”
“就在山下,如果将军愿意见面,我这就去找他。”
“我们明天就去会会他。”
昌豨示意身边的人看好刘河北。
这里是一片开阔地,陈秋贤第一次见到昌豨,他了解的昌豨是从书本而来,陈秋贤认为,未必可靠。
“将军,在下陈秋贤。”陈秋贤拱手行礼,极尽礼数。
昌豨一脸鄙夷,“贱民也懂得礼数?”
陈秋贤倒是没有生气,这原本就是一个尊卑等级十分森严的社会。
如果不是乱世,这么多人远离家乡会被视为造反,最终就是夷三族。
这个时代的人离开家乡需要两样东西,一个叫节,一个叫传,一个相当于身份证明,一个相当于官方同意你离开的文书,没有这两样,不仅不能住店,一旦举报将面临重罪。
之所以限制普通百姓流动,就是担心大家串联造反,因为统治者们知道自己对百姓的压榨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担心百姓知道。
不让人流动起来,让百姓之间互相监视举报,同时出门还需要互相担保,这就把造反的风险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