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华夏国(第2页)
孔融进一步解释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二字最早出现在《尚书.武成》,其中提到“华夏蛮貊(mo),罔不率俾”,这里华夏当时是指中国及其周边地区。”
西周时期,“华”通“花”,引申为华美、华丽。
夏是最早的朝代之一,文化高度发达,影响深远,夏族最早生活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来迁徙到各地,形成东夏、西夏等不同分支,周朝时期,周人自称夏,以继承夏文化自居,并推翻商朝统治。
周朝时期,“华夏”成为遵从周礼、守礼仪诸侯国的代称,随着历史推移,华夏逐渐扩大到包括九州地区,成为汉地和汉族别称。
孔子在《左传》中提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表明在当时,华夏己经成为一个文化概念,代表着中原地区及其文化。
“文举这样一解释,老夫倒是认为用华夏名建国挺好。”陈珪说道。
荀悦赞同道,“这样一来,华夏不仅是代表着一种文化,更是代表着一种地域。”
刘洪点了点头,“这就可以实现将军所说,那就是包容。
将来华夏人不仅仅有汉人,还有各种民族的人。”
………
最后不负众望,华夏成为绝大多数支持的国家名字。
公元198年1月26,这一天华夏日报的报纸上正式刊登了一条消息,那就是民军目前所占之地,从今以后更名为华夏国。
报纸上进一步解释了何为国家?并且将其和封国做了比较分析。
临山乡
胡小六这两年日子过得不错,他利用农闲时开始经商,因为赋税低,百姓逐渐有了余粮和余钱,这就让生意好做很多。
华夏日报出来以后,他每次去奉高进货都会买一些回临山乡售卖。
“孩子他爹,按照你所说,今后我们就是华夏人?”胡小六老婆问道。
“报纸上是这么说的,有些字我不认识,我问过读书人,他们说就是这个意思。”
这几年,陈秋贤让识字的将士走入各地乡村,利用晚上闲暇时间教百姓识字,有了拼音识字法,加上简体字,这让大家学起来快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