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陈秋贤的公开信(第2页)
每一次正面战争,看上去死亡的人数不多,但是大量后勤人员(徭役)消耗,造成土地荒芜后带来的饥荒死亡人数更是远大于正面战场的死亡。
这也是为何陈秋贤逐步改变想法,想通过逼迫的方式让诸侯们离开的主要原因,如果按照现在这种方式继续下去,十三州一统后,人口有没有两千万都是未知之数。
公元198年10月
华夏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引起了华夏上下的热议。
华夏泰山郡奉高县临山乡村的胡小六,原本和大多数人一样,为了活命逃进大山躲避战火,后来在华夏安民措施下下山,这几年下来,逐渐富裕起来了,夫妇二人商议,自己出钱在家修了一座生祠,用来纪念陈秋贤。
周边不少人听说以后纷纷效仿,更有不少人开始攀比,建议用铜塑造金身。
当陈秋贤得知以后,陈秋贤显得十分焦虑,随即找来大家问意见。
众人认为这是百姓对陈秋贤的支持,就算不支持也不该反对,更不能冷了百姓那颗火热的心。
两世为人的陈秋贤和绝大部分人不一样,在他看来,对人的神话是社会倒退,尤其是和华夏接下来启迪民智道路背道而驰。
陈秋贤和众人的观点相持,一时间谁也很难说服对方,大部分人认为树立陈秋贤权威利于管理华夏,而陈秋贤认为这是一条歪路,这会让华夏走偏,但是陈秋贤却无法用事实证明他坚持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原因很简单:人类至少到这个时期,还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为此,陈秋贤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题目叫《华夏未来何去何从?》
文章中这样说道:我们推翻皇权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拥有特权还是为了所有的人放下特权?
特权的危害性我们不止一次说过,特权一旦形成,社会各种不公平就会接踵而来。
自古以来,百姓不怕贫穷,百姓真正恨的是分配不均。
而很多人不明白的是,造成分配不公的是特权,形成特权的是制度,形成特权制度有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把普通人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