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屠城后逼着我推翻皇权商业机密也是机密
第311章 议论不断(第2页)
“宫台,我也敢骂华夏政府,我还敢骂陈秋贤。”许攸撇了撇嘴说道。
“在邺城,你敢骂赵王吗?你们还是从小就相识的好友。”
陈宫的话好像是灵魂之问,你许攸和袁绍是朋友,你都不敢骂他,今天你在华夏地界上都敢骂华夏政府和陈秋贤,难道是因为你许攸的胆量吗?不,和你胆量无关,是因为你知道陈秋贤和华夏政府都不会去追究一个骂自己的人责任。
“宫台,你不够朋友!”许攸有点尴尬,仿佛自己遮羞布被揭开了。
“哈哈哈……”陈宫接着说道,“子远,你如何看华夏对待官员的处罚?”
“严、太严、超出我认知的严厉……”许攸摇了摇头。
自古以来,朝廷制定律法时有一种默契,那就是轻罚官,重罚民。
百姓活不下去,偷两碗粮食可能就会面临十年甚至以上的徒刑;官员贪污1000石粮食,大家还会夸他是一个清官,贪污太少,只要不是被人收拾,这点贪污就不是事儿。
为何出现这样反差的处罚?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皇帝需要肉食者的支持,官员是肉食者的核心,如果对官员过于严厉,那么自己江山就不会这么牢固,翻看史书会发现,明朝对贪官处罚最重,也最苛刻,却不妨碍明朝成为贪腐最严重的朝代之一,这些皇帝不知道吗?他们当然知道,为何还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何置律法于不顾?因为皇帝需要的是忠心之人,需要的是有更多的人把柄捏在手里,才能更好控制官员;
第二个就是,朝廷的律法谁制定的?朝廷大臣起草,皇帝批复而成,从古至今,谁见过几个给自己脖子上套绳子的?如果有人修订法律时,重罚官轻罚民,那么此人不仅被同僚排挤,就是皇帝也会怀疑你居心叵测。
这就决定了制定法律的人不可能严于律己,他们只会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是人性。
陈宫赞同的点了点头,“华夏这样做,不担心官员都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