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边境人口买卖(第2页)

 在这种背景下,尤其是当大家开始吃饱饭以后,想家族传承的人越来越大,一个人吃不饱时,他最大梦想是吃饱活下去,当吃饱以后,他就滋生更多的想法,这也是为何古代皇权治下,最理想状态就是普通百姓饿不死,一年能有些时日敞开肚皮吃几天就行了,因为这样的百姓最好管理。 

 元氏县西边的一个乡叫牛场乡,这里的人大部分姓牛。 

 牛老三今年西十三岁,家中五个女儿,最小的11岁,最大的20岁,以前吃不饱饭时,对于他来说,女儿比儿子好,原因很简单,实在活不下去,女儿比儿子更好卖一些,只要长相不太差,就能去大户人家当丫鬟,姿色好点的,就有可能成为大户人家的小妾,这样一来,起码能活着。 

 华夏接收常山郡两年多快三年了,几年下来,赋税比朝廷低了,曲辕犁、水车和沤肥技术的推广,亩产增加不少,这就让牛老三一家大部分时间能吃饱。 

 华夏取消了进城税,允许每一个城划出一到两条街道给百姓摆摊,牛老三所在的牛场乡离县城不到十里,也就半个时辰的路程,这就让农户可以将家里的蔬菜、肉类、粮食拿去售卖。 

 同时,随着商业推进,元氏乡也开始新增一些工坊,红砖厂、炼钢厂等都相继出现。 

 工坊的出现,最有利的就是当地百姓,有了更多工作机会。 

 牛老三是一个肯干的老实人,这两年下来,家里是肉眼可见的变化。 

 今年,刚刚修了砖瓦房,还在家里修了火炕,想到火炕的暖和,牛老三嘴巴都笑歪了。 

 牛老三生活在变好,但是有一件事情一首困扰着他,那就是没有儿子的遗憾。 

 华夏颁布不允许人口买卖的政令以后,让大户人家逐步停止了人口贩卖,大户人家贩卖人口是为了劳动力,迫切程度没有想象那么高,百姓不一样,大部分人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 

 华夏生活好了,几乎很少有人主动卖儿卖女,以前卖儿卖女是养不起,现在生活也算不上多好,起码糊口饿不死是没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