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再一次来到文记客栈

 陈秋贤的话让郭嘉、赵云几个人深以为然,以前的皇权制度突出一个特点:管民。_求?书.帮¢ *埂¢新?嶵\全` 

 而如今的华夏制度和皇权制度有了明显不同,华夏制度也有一个明显特点:管官。 

 在朝廷的逻辑之中,他们认为管理天下应该是高压统治,应该是将人分成无数等级,底层的人想要往上爬,那么他们只能投靠自己,留下一条或多或少的上升通道让底层的人去争,他们只有争得头破血流,他们必然就不会团结在一起,这样一来,底层的人不团结,那么自己江山就必定稳固。 

 至于说朝中官员,自己吃肉,难道不允许他们喝汤吗? 

 以曹操祖父十常侍曹腾为例,史书之中的曹腾是两袖清风,可以说要多清廉有多清廉,而现实之中呢?曹操之父曹嵩为了买一个三公之首的太尉,花费十亿钱,这十亿钱也许大家认为这算啥?和那些动辄百亿贪官比较,根本什么都算不了。 

 这里举两个例子:汉灵帝时期,朝廷一年的税收折合成铜钱大约不到200万贯,也就是20亿钱,这是五千多万人缴纳的税收。 

 另一个,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汉朝,一个六口之家的农户,一年扣除赋税后,整个家庭产出不会超过5贯,也就是5000钱,一石粮食(120斤)也才不到50钱。?m·a!l,i′x\s~w!.?c?o~m? 

 由此可以看出,最赚钱的是什么人?他们号称清廉,一次拿10亿钱买官眼睛都不眨一下,朝廷皇帝不知道吗?他太清楚了,因为这些人不贪污,他心里会发虚,一个没有缺点的人,随时有可能背叛朝廷和庶民站在一起,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很多清官都没有好下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朝廷需要的是和自己一道的肉食者来统治百姓,在他们看来,百姓饿不死就应该感念朝廷恩德。 

 而华夏人民的思维这些年发生了巨变,华夏由统治者思维逐渐演变成纳税人制度,因为官员的工资是纳税人的钱,他们服务人民是天经地义,他们不应该高高在上,他们是人民请来的管家护院,在这种理论之下,管官就成了必然,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民没有权力,权力在官手里,限制权力就成了核心,权力既然在官员手里,那么限制权力就是限制官员,因此,华夏治理逻辑就是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