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开口即王炸,千万别丢脸(第2页)

 一名四十来岁的男子举手示意,立马引起全场关注。 

 “在您看来,如果我们真的发展到仅凭ai就能生成一部电影的那天,演艺行业是否会面临大洗牌,很多从业人员是否会出现被淘汰的困境?” 

 声音落下,现场热烈的气氛突然为之一滞。 

 这个问题可不太好答啊! 

 许多人意识到不对劲,张静仪看了眼江倾,眼神担忧。 

 感受到目光注视,江倾转头给她递了个安心的眼神。 

 旋即,他目光转向那名挂着“华声在线”工作证的男记者。 

 “这位媒体老师显然没有仔细看我上次的讲座。” 

 “呃……江博士,我有全程观看的。” 

 男记者连忙解释。 

 “这样看来可不怎么用心啊。” 

 江倾笑吟吟地打趣他。 

 “我明明说得很清楚,到那时大家的效率提高,会有更多时间来打磨细节,行业会一直在,只是大家的工作方式会发生改变。” 

 “江博士,我……” 

 “请容我先说。” 

 江倾截断他的话语,旋即目光在现场所有媒体身上扫视了一圈,神色逐渐变得认真。 

 张静仪注意到,他右手举着话筒,左手食指指腹正有节奏地敲击桌面。 

 “首先确认一点,我所说的ai生成电影,一定会实现,快的话三年内或许我们就能见到。” 

 江倾开口便是王炸,引起现场一片哗然。 

 媒体记者们的表情都变得兴奋起来,预感到今天可能会有重大收获,扛着长枪短炮奋力的往前凑。 

 “面对ai浪潮,电影人需要以创意为本、技术为翼。” 

 江倾看着现场反应丝毫不以为意,不紧不慢地的声音继续响起。 

 “ai或许能批量生产合格的类型片,但其永远学不会的是,如何把镜头对准时代洪流中那些未被算法标注的角落。” 

 “当技术能生成一切画面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寻找的方式去处理故事。” 

 他的话令现场逐渐安静下来,张静仪侧脸盯着身旁的男生,身体逐渐放松,眼睛却越来越亮。 

 之前是在屏幕里,现在江倾就在她身旁,感受完全不一样。 

 “当电影从拍变成算,从创作变成调用数据库,技术狂欢背后,我们或许该警惕,当ai包揽了80的中低端创作,剩下的20人类创造力还能否撑起艺术的灵魂?” 

 江倾的话令现场一阵沉默,许多人都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ai对电影工业的作用确实令人惊叹,按照我们无问做的模拟实验,它能用5分钟完成对20万至50万字小说剧本的评估,替代编剧3天的工作量。” 

 “还能自动生成人物画像、设计海报,甚至会在短时间内从工具跃升为创作伙伴。” 

 “但这种效率至上的逻辑,恰恰暴露了当前ai+电影的最大悖论,技术越发达,创作越容易陷入精致的平庸。” 

 “机器生成的创意看似丰富,实则是对人类既有作品的排列组合。” 

 “当创作者依赖ai提供灵感快餐,那些需要直面痛苦、孤独与困惑的深刻表达,反而成了稀缺品。” 

 “电影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艺术本体的坚守与调适。” 

 说到此处,江倾声音一顿,面对正对着自己的数十个镜头神色变得郑重。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技术始终是手段而非目的。” 

 “但当有一天ai电影堆砌华丽画风时,观众记住的或许只是特效,而非故事本身的温度。” 

 “而且值得警惕的是,ai可能会制造一场创作平权的幻觉。” 

 “技术降低门槛固然能让更多人参与电影创作,但若将人人可拍电影等同于人人都是艺术家,无异于混淆了工具与艺术的本质区别。” 

 “电影等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价值恰恰在于创作者对世界的独特观察与思考,这种能力无法通过数据训练获得。” 

 “因为电影的灵魂,从来不在数据库的调用里,而在创作者与真实世界的笨拙交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