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荀彧清谈(第2页)
王镜拿起玉璜,递向荀彧,语气笃定:“荀令君,这是陛下亲赐于我,以此作为密令的信物。”
“陛下深知汉室艰难,东南之地至关重要,丹阳乃鱼米之乡,兵精粮足,他嘱托我回丹阳暗中积蓄实力,以待时机,丹阳便是汉室复兴的东南火种。”
荀彧接过玉璜,双手微微颤抖,心中震撼不己。这枚玉璜,不仅是一件珍贵的器物,更是汉室希望的象征。
还未等他缓过神,王镜又朗声道:“陛下特意派来五百亲兵助我成事,足见陛下对复兴汉室的决心……”
荀彧的眼眶微微泛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年,他苦苦寻觅明主,渴望找到能够辅佐、一同复兴汉室之人,此刻,仿佛终于看到了希望之光。
他上前一步,双手抱拳,对着王镜深深一揖。
与此同时,他的心中也在做着艰难的抉择。尽管被王镜的大义触动,可多年来在乱世中摸爬滚打积攒的谨慎,让他无法即刻做出追随的决定。
良久,他缓缓将玉璜放回盒中,抬眼看向王镜,诚恳说道:“郡主赤诚之心,彧感佩至极。只是彧深知,辅佐明主乃一生之大事,需慎之又慎。而彧对郡主您还未全然了解,也不知往后行事理念是否全然契合……”
王镜微微颔首,眼中并无愠色,静静等待着荀彧的下文。
“
所以,彧斗胆与郡主做个约定,”荀彧深吸一口气,语气郑重,“若三年内,丹阳在郡主的治理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那便足以证明郡主确有非凡之能,与彧心中的明主契合。届时,彧必舍弃一切,前来相投,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王镜虽感失落,但很快展颜一笑。“荀令君所言极是,如此约定,正合我意。我定不负陛下所托,不负荀令君这番期待,三年内,定还丹阳一片太平盛世!”
这只是个开始。她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她最后离开颍川的时候,荀彧会跟她走的。
荀彧微微一笑,施了一礼,随即转身离去。
王镜不由得向前轻挪,鼻尖轻嗅,荀文若方才所坐之处,竟真有一股沉水香气……
……
王镜在颍川停留的时间比预想的更久。
这日,荀彧送来请帖,邀她参加荀氏主办的清谈诗会。
颍川荀氏祖宅,青砖黛瓦,松柏掩映,廊下悬挂竹帘,庭中设漆案蒲团。
铜炉焚香,案上置竹简、帛书,仆从煮茶分盏。众人皆宽袍博带,神色肃然。王镜身为贵客,坐于西席。
王镜目光扫过席间众人,有荀彧、荀攸、荀谌等荀氏家族子弟,还有应邀列席的颍川名士陈群、钟繇等人 。
荀彧抚案起身,率先朗声道:“昔董子言‘大一统’,意谓诸侯当尊周室为正统。然今汉室衰微,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割据西方。若欲重归天下太平、恢复秩序,又当以何者为‘统’呢?”
陈群抚了抚胡须,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春秋》以‘尊王攘夷’为贵。袁绍虽出身西世三公,却私下勾结乌桓,此等行径,绝非‘攘夷’之道。若要匡正天下,必须先正名分。”
荀攸用玉如意敲了下漆案,笑道:“名分乃虚,实力为实。昔日齐桓公尊王,实则仰仗管仲之谋略。当今之世,若欲匡扶汉室,亦需强军富民,充实国力,此乃《周易》中‘自强不息’之真义啊。”
在这之后,他们又展开对人物的品评,臧否当代豪杰。
最后,话题讨论回归实际,谈及治国策论,盐铁与屯田之争由此展开。有人提议效仿汉武帝“盐铁专营”,以此充实军资,荀彧却持反对意见,主张“屯田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