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印发书册(第3页)

 他紧紧将书抱在胸前,眼眶发红:“爹,儿子终于能读上圣贤书了……” 

 与此同时,郡学门前排起了长队。新任学官正在登记前来求学的寒门子弟,名册上墨迹未干就己写满三页。 

 “姓名?籍贯?可曾开蒙?” 

 “吴县张旭,家中世代务农,只跟村塾先生认过二百字……”一个瘦高少年局促地攥着衣角,却在看到学堂内满架图书时,眼睛倏地亮了起来。 

 夜幕降临时,郡学的灯火依然通明。透过雕花窗棂,可见学子们三人一桌、五人一簇地研读新得的典籍。 

 有个麻衣少年正就着月光誊抄诗文,忽然被同窗塞来一册还带着墨香的书册:“快看!这是今天刚印出来的《诗经》!” 

 最热闹的还属各郡码头。商船离港时,水手们小心地将成箱的书册垫在干燥的稻草间。 

 一个北地来的行商抚摸着《江东医方》的封皮,对同伴笑道:“这趟回去,光这套书就能换匹好马!” 

 各郡城门,守卒发现每日进出的人流里,背着书箱的身影竟比挑货担的还多。 

 整个江东似乎都因印刷术的普及而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仰值不断累积,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叮!成功获得信仰值50000】 

 “活字印刷能印书……”王镜喃喃自语,忽然眼前一亮,“自然能印报!” 

 她灵机一动,萌生了创办报纸的构想。 

 在东汉,虽无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不过也有类似传消息的东西,就像邸报。 

 汉朝的时候,各个郡国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主要工作就是把皇帝的命令、官员的报告和各种消息,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再送给各地当官的。这算是早期官方传消息的一种办法。 

 这种邸报,内容上较为单一,多围绕朝廷政令、官场事务;传播范围仅仅局限于官僚内部,普通民众难以触及;发行周期也并无规律可言,并非面向大众。 

 正因如此,王镜若要创办报纸,倒也不会显得太过惊世骇俗。 

 不过,她所设想的报纸,与东汉现有邸报,肯定大不一样,不管是内容、给谁看,还是多久出一次,都会有全新的变化。 

 她打算把发生的新鲜事、新出的政策,还有一些能派上用场的生活知识等内容都整理在一张纸上定期发行。这么一来,老百姓能知道更多事,对她也会更认可,她的名声自然就能传得更远。 

 报纸不仅能丰富百姓的生活,还能成为连接各方的桥梁,让不同地方的人都能知晓天下事,加强彼此间的交流,说不定还能对天下大势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