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旱灾来临(第3页)

 不一会儿,孩子“哇”地哭出声来,声音虽弱,却让年轻妇人喜极而泣。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妇人又要下跪,被陆康拦住。 

 “那边设有医棚,发热的都带去诊治。” 

 陆康高声宣布,又指着不远处新搭的草棚,“领过粥的,可去那边领取棉衣一件。主公体恤大家南下奔波,特意调拨的棉衣。” 

 队伍中顿时响起一片感激的啜泣声。 

 一个断了右臂的老兵突然捶胸大哭:“某在豫州当差十年,太守府的粥清得能照见人影!王大人这般仁义,某愿效死力!” 

 这话引起不少精壮汉子的共鸣。登记处立刻排起新队伍, 

 负责登记的文书忙得满头大汗,仍耐心询问:“姓名?籍贯?可会武艺或手艺?” 

 “小人李铁柱,陈留人,会使长矛……” 

 “草民张阿大,颍川石匠……” 

 “在下周平,原是汝南郡丞的书吏……” 

 不远处,几个差役正给通过审核的壮丁分发木牌:“凭此牌可去屯田营报到,每日管三顿饱饭,月底还发半吊钱!”忽然队伍后方传来骚动。原来是一对兄妹为半个发霉的饼子争执起来。 

 陈群闻声赶来:“怎么回事?” 

 男孩警惕地后退两步,把妹妹护在身后:“这、这是俺们最后半块饼……” 

 陈群心中一酸,蹲下身柔声道:“别怕,在这里没人抢你们的吃食。” 

 他招手让人取来两碗热粥,又特意加了勺猪油,“慢慢吃,管够。” 

 男孩迟疑地接过碗,先递给妹妹,自己却不吃,只是不断咽口水。 

 陈群会意,轻声道:“放心,以后你们兄妹就在扬州安家。那边有王大人设立的慈幼局,专门收留孤儿,有饭吃,有书念。” 

 小女孩突然扑进陈群怀里,瘦小的身子颤抖,嘴唇哆嗦着开口:“王大人是神仙吗?娘亲说只有神仙才会对穷人这么好……” 

 这一幕被路过的流民们看在眼里,不知是谁起了头,百姓们纷纷朝着江东方向跪拜,有人甚至把王镜的名讳写在木牌上供奉起来。 

 …… 

 流民中,不乏衣衫褴褛却难掩气度的士人。 

 水镜先生司马徽便是其中之一。这位颍川名士带着弟子,混在逃难人群中。 

 过江时,他望着丹阳兵仔细盘查流民的场景,忽然轻笑:“以灾为机,王镜……倒是个人物。” 

 北方大乱,正是江东壮大之时。若紧闭门户,虽可保一时平安,却会失去人心。设粥棚赈济,接纳流民,既可充实军力,又能赢得仁政之名。 

 弟子不解:“先生为何发笑?” 

 司马徽拂去袖上尘土,淡淡道:“乱世之中,能活人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官仓开,粥棚立,仁政之名传遍江北; 

 刀枪明,关卡严,乱世之机尽握掌中。 

 【叮——成功获得信仰值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