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蜂窝煤炉(第2页)
为首的煤监老周嗓门洪亮,手里举着一块蜂窝煤,“这煤烧起来没烟,可炭毒更厉害!夜里睡觉前,一定要把炉子搬到门外,或者开半扇窗!”
他让助手点燃煤炉,演示如何用砖块垫高炉底增加进气,又用竹筒做了个简易烟囱,引导烟雾排出屋外。
老周竖起一根手指,“记住了!煤炉不能放在密闭的屋子里,更不能在睡觉时烧着不管!前些日子下邳就有户人家,因为关窗烧煤,全家都中了炭毒,差点没救回来!”
村民们听得连连点头,有个老婆婆颤巍巍地问:“那要是煤烧完了,灰咋办?”
老周笑道:“煤灰别扔!和上黏土还能再团成煤坯,晒干了照样能烧!”
众人哄笑,纷纷议论起来。
“这蜂窝煤真是好东西,又耐烧又便宜!”
“是啊,往年冬天冻得手脚生疮,今年总算能过个暖冬了!”
“听说主君大人还让漕船运煤,咱们乡下也能买到了!”
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的火光从千家万户的窗户里透出来。
学堂里,孩子们围坐在大煤炉旁读书,不再冻得手指僵硬;祠堂中,老人们聚在一起烤火闲谈,不再担忧寒夜难熬;就连城郊的流民棚户区,也有了融融暖意。
这景象引起了文人雅士们的注意。
有名士听闻此事,特意前往官办煤铺一探究竟。见那蜂窝煤燃烧时火势均匀,无烟无味,不禁赞叹:“此物甚妙!”当即挥毫写下一首《咏蜂窝煤》:
“形如蜂房孔窍通,一团星火暖寒冬。
不似柴烟熏人目,却似阳春入室中。”
此诗一出,迅速在文人墨客间传诵。不少士族子弟,豪强富户也将目光看向了这几文钱的蜂窝煤。
官办煤铺见富户需求旺盛,便推出了“精制蜂窝煤”,以优质石煤为原料,掺入少量檀香粉,燃烧时清香淡雅,且耐烧时间更长。
更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煤炉旁放置铜制香薰球,炉暖香绕,满室如春。
这些精制蜂窝煤价格不菲,赚取的利润正好弥补了补贴平价蜂窝煤的银钱缺口,也算是取之于富,用之于贫了。
【叮——成功获得信仰值20000】
……
隆冬时节,州牧府的后院悄然立起了一座新筑的暖阁。
这暖阁不大,却极精巧。阁内不见炭盆,亦无熏笼,竟丝毫不觉寒意。
脚踩在地砖上,融融暖意自脚底传来,恰似踩在被日光晒了整整一日的青石板上。
这一切都得益于工匠们。他们依照王镜提供的地龙构造图,在暖阁地下砌就回转三折的烟道,以三座煤炉在外墙烧火,热气自下而上,满室皆暖。
这暖阁紧挨着书房,极为便利。王镜偶尔会召集官员幕僚到此商议要事。
这日,暖阁内,地龙烧得正旺,热气自砖缝间缓缓透出,将整个屋子烘得暖融融的。
王镜斜倚在矮榻上,手持一把银剪,正细细修剪着一盆兰草的枯叶。
忽然,门帘一掀,郭嘉裹着一身寒气走了进来。
他一进门便被暖意激得打了个哆嗦,随即舒展眉目,笑道:“主公这里倒是神仙洞府,外头风雪交加,里头却暖如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