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征辟人才
待北海城的柳枝抽出嫩芽,驿道旁的积雪化尽,孔融才收到了朝廷的征辟诏书。
那日清晨,孔融正在书房校勘《春秋》,借着窗外透进的天光,他细细端详着这纸诏书。
诏书是主簿杨修亲笔所拟,字迹端方流畅,言及朝廷新拜司空王镜总领朝政,特召天下名士共扶汉室。
他的目光落在“王镜”二字上,心中微微一动。王镜此人,他早有耳闻,在旱蝗之灾时力挽狂澜,救济流民,乃仁善之辈。这样的人执掌朝政,汉室或许尚有一线生机。
他几乎没有多做思考,便决定三日后启程。行李中除了书箱,还有半袋谷种,那是他准备带给沿途流民的。
临行前夜,郡中僚属设宴相送,席间有人劝他三思,言及翊京局势未稳,不如暂留北海观望。
孔融闻言,只是淡淡一笑:“天子有所召,岂敢不应?若人人畏首畏尾,朝廷岂非空悬……”如今天下崩坏,礼乐不存,若连士人都不再尊奉汉室,这江山还能指望谁?
他饮尽杯中酒,心中却无半分醉意,反而愈发清醒。此行非为功名,只为尽臣子本分。若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助明主安定天下,使西海之民皆得如此安宁,便不负此生了。
……
与此同时,长江之上,一艘挂着彩帆的快船正破浪而行。船头立着一个身披锦袍、腰悬铜铃的年轻男子,正是横行江夏的锦帆贼甘宁。
“哈哈哈!朝廷竟也知道我甘兴霸的名号!”甘宁手里攥着那份征辟诏书,笑得张扬。他本是个豪侠性子,虽在江湖上闯出了些名声,但终究是个草莽,没想到今日竟能得朝廷征召,心中不免得意。
“大哥,这诏书不会是假的吧?”身旁的小喽啰挠头问道。
“放屁!”甘宁一巴掌拍在他后脑勺上,“这印信、这绢帛,哪一样不是官家之物?再说了,谁敢拿朝廷诏书来戏弄老子?”
他越想越兴奋,一脚踩在船舷上,望着北方,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听说王司空是个贤德之人,天子也在翊京,咱们这次去,说不定真能混个官当当!”
“大哥,咱们真要上岸当官啊?”手下人有些犹豫。
“废话!”甘宁大笑,“当贼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今朝廷看得起咱们,为何不去?再说了——”他拍了拍腰间的短刀,眼中闪过一丝锋芒,“若是不合我意,大不了再回来当我的锦帆贼!”
说罢,他大手一挥:“传令下去,收拾行装,三日后启程!咱们去翊京见见世面!”
手下人见他兴致高昂,也跟着欢呼起来。
甘宁站在船头,江风猎猎,吹动他的锦袍,铜铃叮当作响。他望着北方,心中豪情万丈——这天下,我甘兴霸也要闯一闯!
……
几日后,甘宁带着一帮轻薄少年踏入翊京,左瞅瞅右看看,眼睛都快不够用了。
“嚯!这翊京城,比江夏的码头气派多了!”甘宁仰头望着高耸的城墙,啧啧称奇。
他身后十几个少年郎更是东张西望,不时发出惊叹声。
街道上铺着平整的青石板,两侧楼阁飞檐斗拱,行人衣着光鲜,连巡城的兵卒都披着锃亮的铠甲。
甘宁低头瞅了瞅自己那身锦袍,在江上时,这身行头足以让商船闻风丧胆,可跟这翊京城的繁华一比,倒显得粗犷了些。
“老大,咱们真要在这地方当官?”一个扎着红头巾的少年凑过来,压低声音问道。
甘宁一巴掌拍在他后脑勺上:“废话!朝廷征召,还能有假?”
他掏出怀中的诏书晃了晃,“看见没,盖着大印呢!”
少年们顿时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将来要如何威风。甘宁却眯起眼睛,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城池。他知道,这里不是长江,不是靠一把刀、一张弓就能横行的地方。
“你们几个,”他转身对随从们说,“先去找个客栈住下。记住,别惹事!”
见少年们露出不以为意的神色,他又补了一句,“谁要是给我惹麻烦,我就把他扔回江里喂鱼!”
打发走随从,甘宁独自向司空府走去。
司空府门前,两名侍卫见他携弓带箭,头插鸟羽,身佩铃铛,立刻横戟拦住去路。
“站住!何人胆敢擅闯司空府?”
甘宁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他慢条斯理地掏出诏书:“怎么,朝廷请我来的,还不让进?”
侍卫验过文书,确认无误后,这才引他入内。其中一人小声道:“将军请随我来,司空大人正在等候。”
甘宁在引路小吏的带领下,穿过几重庭院。只见假山流水,雕梁画栋下,连脚下的石板都刻着精细的花纹。
“乖乖,这王司空可真会享受!”甘宁暗自嘀咕,心想若能在此谋个一官半职,倒也不错。
正厅内,檀香袅袅。
甘宁大踏步走进去,只见厅中案几后端坐着一位素衣女子,正执笔批阅文书。
她眉目清秀,神色专注,丝毫没被他的脚步声惊扰。 女子约莫二十出头,乌发挽成一个简单的髻,只用一根木簪固定。素白的衣衫上没有半点纹饰,却衬得她气质出尘。
甘宁一愣。他听说王镜治下多有女官掌文书典籍,以为眼前女子就是王镜手下的女官。他大步走上前,冲女子抱了抱拳:“这位女官大人,王司空可是在忙?我奉诏而来,总得见见正主儿吧?”
女子正是王镜本人。
她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没想到甘宁错认了她。但王镜很快垂下眼睫,唇角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