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万象更新(第2页)

 张超漫步新城,见市井繁荣,道路井然,心中亦十分欣慰。 

 治城和治水一样,疏导得法,方能长久。 

 王镜时刻关注着城市基建的进度,不时提醒张超。一座真正宜居的城池,还需防火无患、秽气不生。 

 “火患一起,延烧千家,不可不防。” 

 张超顿感醍醐灌顶,依王镜之言设立“太平缸”,即每坊每隔百步设一口大陶缸,平日贮满清水,一旦起火,可立即取用。 

 组建“水龙队”,每坊挑选壮丁二十人,配备水桶、长钩、云梯,每月操练灭火之法。 

 起初,百姓嫌水缸占地方,水龙队又费人力。可不久后,西市一家酒肆不慎失火,水龙队迅速赶到,太平缸供水不绝,火势很快扑灭,未延烧邻舍,众人这才信服。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垃圾处理会逐渐成为一大难题。 

 为了根治此患,需要划定固定垃圾倾倒点,定点倾倒,严禁随意弃置垃圾,同时招募百姓组成清运队,每日沿街收运垃圾,确保街巷无积秽。最终把垃圾运往城外,堆以土覆盖,发酵为肥,再用于官田耕种。 

 新规初行时,懒散惯了的百姓怨声载道。可不过两月,街巷再无腐臭扑鼻,清风徐来,竟有草木清香。 

 一位七旬老者不禁感慨:“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见到城里如此干净!” 

 王镜还向张超提出,城市建设应增设公共配套设施,详细阐述了公园、公厕与公共浴池的概念。 

 张超一点就透,再次雷厉风行地执行下去。 

 《周礼》有云:园囿毓草木。 

 张超首先命人在城内空阔处遍植榆柳,辟为苑囿。 

 城东设“清风苑”,引活水成池,池畔筑亭台,夏日可供百姓纳凉闲话。 

 城西留“平安场”,不建屋舍,专植林木,既添绿荫,又作灾时避难之所。 

 不多时,苑囿附近绿树成荫,游人如织,又带旺了周边的茶肆酒坊。 

 其次是建造公共浴池。张超在城北温泉处建“涤尘堂”,砖砌浴池,男女分开使用。无温泉处则设“汤屋”,以陶灶烧水,铜管导流,五文钱一次,初一十五免费。 

 有了价廉而便民的洁身之所,百姓纷纷从蓬头垢面变成洁身净体。 

 再次是公厕改革。每坊建砖砌公厕,下接粪池,防渗防臭。专设肥夫收运粪尿,沤熟后售与农户,既洁城池,又肥田地。 

 百姓见街巷再无臭气,疾病大减,无不交口称赞。 

 旧时粪秽横流,除了将秽物还田积肥,更开辟出能源利用新径。城郊新建十座发酵池,将粪尿与秸秆混合密封发酵,产生的沼气通过管道引入附近官舍。 

 夜幕降临时,沼气点亮琉璃罩灯,光亮盈盈,令一众官吏惊叹:“竟能以秽生明!” 

 能源改良并未止步于此。官府还大力推广改良灶台,一是普及带风箱的陶土省柴灶,可节省三成柴火;二是命矿工采掘煤炭,教百姓用砖砌烟道,既防毒气,又比木柴耐烧。 

 从次,改善交通,每三十里设一个驿站,快马接力,紧急军报得以实现“朝发夕至”。组织人力疏通河道淤塞,清理河床淤泥,让运粮船通行无阻,翊京的粮食供应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解决了用水、房屋、防火等问题后,张超发现城里的治安还不够好,于是他向兄长张邈请教,二人一起制定了新的治安管理办法。 

 加强夜间巡逻,每十户人家设一个亭长,晚上拿着木梆在街上巡逻,听到异常动静就敲梆子提醒大家。原本负责灭火的水龙队,现在也帮着抓小偷、防强盗。 

 这样一来,夜里有人盯守,盗贼不敢轻易作案,百姓睡觉也踏实了。 

 管理外来人口,官府规定符牌验身。外来商人必须携带符牌,上面刻着籍贯、职业,进城时由守门官吏核对登记册。可疑者严查,没牌子的、信息对不上的,一律不准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