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共同愿望(第3页)
“‘人’者,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先生用竹尺敲了敲黑板,目光看向最末排的少年,“挛鞮阿古拉,再念一遍。”
阿古拉猛地抬头,脸颊涨得通红。他望着黑板上工整的汉字,听着身旁同伴渐渐流利的发音,他攥着衣角的手慢慢松开,低声跟着念:“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先生点点头,转身展开一卷泛黄的帛书。“你们看,这《匈奴归化史》上写着,昔年夏后氏失国,其支裔北迁,遂有匈奴……”
“这书上就是说,匈奴与汉人本是同根,都是夏后氏的子孙。只是后来匈奴人生活在草原,汉人生活在中原,才有了不同的习俗。如今重新学习汉文化,就像远游的孩子回家一样。”
他指着帛书上的彩绘,画中夏禹手持耒耜,身旁站着个披发戴羽的匈奴先祖,眉眼间竟有几分相似。
午后的骑射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阿古拉换上了短打汉服,却仍踩着匈奴人的皮靴,拉弓的姿势带着草原上练就的利落。教射的是位沙场退伍的老将,他见阿古拉一箭射中远处的狼靶,抚着胡须笑,“好!这骑射功夫得传下去,就像你们学汉字、懂礼法一样,都是立身的本事。”
暮色降临时,阿古拉背着书包往回走,撞见邻居张婶正给匈奴妇人娜仁送新蒸的馒头。
娜仁怀里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笑着用汉话打趣,“这小模样,随他爹的浓眉,随我的双眼皮。”
张婶也笑:“明儿我教你做汉家的花馍,你教我唱那支‘敕勒川’的调子,如何?”
阿古拉望着她们相携进屋的背影,忽然想起先生今日讲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道理就像马善奔驰、骆驼耐远途,各有长处一般,匈奴人的勇武与汉人的智慧合在一起,日子才能过得更兴旺。何况他们本就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那片天空里,原是没有边界,也没有隔阂的。
……
暮色漫上城楼时,乌洛兰正陪着王镜凭栏远眺。
乌洛兰望着千家万户灯火交融而成的光影,嘴角噙着笑意,喉间发出一声满足的轻叹:
“从前只知马背上的风是自由的,如今才觉得,灶台上的烟火气,也能让人有把心落下的安稳。”
王镜侧头看她,眼神里是全然的舒展。
“这只是开始。”她轻声道。
“我信你。”
乌洛兰转头望她,目光里有毫不掩饰的敬慕,像仰望北斗的旅人,“初见时你说要助我一臂之力,让草原与中原共饮一江水,共享这太平,我原以为是一时豪情之语,却不想你真的一步步铺出了路。”
“百姓们不再为过冬的粮草发愁,孩子们既能拉弓射狼,也能认读汉书……这样的日子,是匈奴祖辈没敢想过的。”
风卷着远处的胡笳声飘来,乌洛兰的声音沉了些:“可我知道,这还不够。南边的战事未平,天下仍有流离。殿下,我盼着你早日统一天下,让所有地方都能像这里一样,有学堂,有互市,有安稳的炊烟。”
她抬手按住王镜的手背,掌心温热,“这是你我共同的愿望,对吧?”
王镜望着她明亮的眼睛,郑重颔首:“是,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那你便放心南下。”
乌洛兰忽然解下腰间的弯刀,递到王镜面前。
那弯刀小巧精致,刀鞘上镶嵌的绿松石在暮色里闪着温润的光,边角磨损,显然是常年摩挲的模样。
“这把刀跟着我十五年了。第一次学用刀时,父亲把它塞给我,后来在草原上跟狼群周旋,在关前跟乱兵对峙……它都在。”
她把刀塞进王镜手里,指尖相触时眼睫轻轻颤着,像被风吹起的草尖,“现在送给你,就当……就当我也在你身边,替你挡挡风雨。”
王镜握紧那刀柄,抬眼望向乌洛兰,轻声道:“这刀我定会妥帖收好,就像……就像记着此刻的承诺。”
乌洛兰笑了,眼里盛着星光:“北疆有我,你只管往前闯。等你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功业,我便带着草原的好酒,去你的王都贺你。”
风穿过城楼的垛口,带着远处隐约的笑语,将两人之间未说尽的话语,都揉进了渐浓的夜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