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成家立业(第2页)

 改观星台为司天台,由王愔任少监,掌天文观测与天象解读;太医署以华佗为令,张仲景为丞,董奉为博士,总领全国医政。 

 整套官制体系环环相扣,既承古制又有革新。 

 封赏既毕,王镜下旨尊兰国夫人杨荔为圣母皇太后,以尽孝道。 

 …… 

 朝会之上,王镜提出首创‘科举’之制。 

 所谓科举,便是打破世家举荐、门阀垄断之路,让天下学子无论出身贵贱,皆可凭文章才学报名应试。定下科目,或考经义,或考策论,或考算学、律法,务求选出真正通晓治国之道、身怀实用之能的人才。 

 考试分三级,先由各州府主持乡试,取中者为举人;再由朝廷礼部主持会试,择优选出贡士;最后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定出名次,首接授官。凡通过殿试者,不问家世,皆可为朝廷效力。 

 科举制是从寒门中拔擢栋梁,是让天下人看到,只要有才,便能入朝为官,与世家子弟同殿称臣。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提出异议:“自古官员选拔皆重门第,寒门子弟未经世家教养,恐难明礼仪、知进退,如何能担起治理一方的重任?” 

 有人当即反驳:“此言差矣!出身岂能定贤愚?前朝张丞相起于草莽,却成一代名相;反观部分世家子弟,坐拥祖上官爵,却是纨绔无能之辈。科举以才取士,正能剔除冗滥、选拔真才,为何不可行?” 

 又有人忧心忡忡:“各州府乡试、礼部会试,需设考场、派考官、印考卷,处处耗费巨大,国库恐难支撑。” 

 随即有人表示赞同科举制,反驳道:“国库虽紧,但若能通过科举选出治国能臣,让他们为朝廷开源节流,这点投入又算得了什么?再者,此举能收拢天下士子之心,让他们看到仕途奔头,自然会拥护朝廷。这比十万雄兵更能安定天下!” 

 争论愈演愈烈,世家出身的大臣敏锐地察觉到,这科举制度一旦推行,将动摇他们世代传承的根基;而寒门官员与思想开明者则难掩激动,深知这是打破固化阶层、重塑朝堂格局的大事。 

 待讨论稍歇,王镜开口道:“众卿所言皆有道理。此事重大,容不得半分马虎。即日起,各部先依此框架拟定细则,三日后再议。” 

 科举一事关乎国本,牵连甚广,绝非一朝一夕能定夺。从取士科目到考场规条,从阅卷标准到授官等级,每一处都需反复推敲,既要打破世家垄断,又要兼顾朝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