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压榨·影响(第2页)

 这样的程度,哪怕是常规王朝的常规中期,都不一定能够达成——地方上肯定有百姓在种种压迫之下活不下去,可是在一个地方数量不会这么多,也不会涉及到这么广泛的人。 

 蜀地这个时候,农民,茶农,小商贩,通过其他活计增加收入的百姓……没有一个逃脱出来的! 

 过得好的,也就只有那些地方大族和官府了。 

 这些人甚至都不仅仅是过得好,而是过得越发滋润。 

 北宋怎么会搞成这样? 

 这要他们是蜀地的百姓,他们估计也活不下去,最终也还是会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去的。 

 - 

 “就算是捞钱,也不能这么捞。”刘彻对于北宋两代皇帝的操作充满嫌弃和鄙夷。 

 这事儿是这么办的吗? 

 就算是想要从蜀地那里获得更多的钱,那也不是这么干的——这种完全是操之过急,只图眼前不看日后,眼里面只能看得见当下看不见未来、也看不见这么做的后果,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给官府增加收入,完全不是这么个法子啊! 

 就算想要把一些东西变成官府专营,那也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卡好一个度——在这个度内,朝廷可以获得最多的利益,但又不至于真的把百姓逼得活不下去,逼到爆发这种程度的民变; 

 超过这个度,朝廷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的更多,也可能根本没有比在度内所获得的多多少,但却需要面对巨大的后果,承担这样做的负面影响。 

 是个聪明人,就应该知道该选择哪一种做法。 

 而作为太祖太宗这样的开国初期的皇帝……刘彻认为,总体而言这个时期的皇帝的认知水平、政治水平,应该是要比后来的皇帝高出一截的。 

 这也是为什么开国初期,朝廷总是表示要轻徭薄赋、要给百姓分地的原因之一。 

 但是,北宋的皇帝怎么是这个样子? 

 蜀地原本存留的大量财富,当然是归属于朝廷的;但是往京城运,需要这么急切吗?完全可以稍微放缓一些,或者,不强征,而是通过雇佣的方式让一批百姓来为朝廷做工——雇佣的价格还可以比市价低上一些,如果朝廷不舍得出市价的价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