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危墙之下(第2页)

 ——那赵桓,宋钦宗,他怎么不想想,他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前不久金人退兵,双方算是议和了,但是转头宋钦宗等人就想着利用辽国旧臣来挑动金国内乱。 

 刘邦并不指责宋钦宗君臣会生出这种想法,金国可是野心勃勃的敌国,想要对付金国非常正常。 

 但是,以己度人,既然你赵桓当时能够首接无视所谓的议和而想着搞事,难道人家金人现在就真的真心实意想要议和,而不是趁机搞事了? 

 特别是在金人如今占据了彻底的优势的情况下。 

 - 

 李世民也有些无言。 

 非要说的话,他也干过类似这种比较冒险的事情——当年他初初登基,突厥来袭,大唐落入下风,甚至让突厥人首接杀到了长安附近。 

 于是,李世民选择轻骑出城,亲自赶到了渭水边上,和颉利可汗隔着渭水对话,随后又亲自前去和颉利可汗达成了盟约,使得突厥退走。 

 这种行为,现在回看,也确实有几分冒险。 

 但是李世民可以保证,自己当时绝对是在自己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这么干的! 

 是客观上的有把握,而不是自以为的有把握! 

 当时,先是尉迟敬德大败了突厥一场,随后自己轻骑出行,但是和颉利可汗以及所有的突厥军队都相隔着渭水——自己可没有说自己要深入突厥大营之中。 

 就算是对话,就算是“冒险”,那也是有分寸的。 

 他可不会随随便便自己三五个人就前往突厥大营之中——这种做法,人家本来没什么想法都得变得有想法了,就像是把大半的权力都放给一个大臣一样,这某种程度上就是在逼迫这个大臣生出什么不一样的想法。 

 而且,自己当时前往渭水的同时,也是确定了大唐的大军能够在后脚赶到。并且,军容齐整,气势高昂。 

 这样一来,既有自己这个皇帝的态度和胆魄,又有大唐的军队力量作为根基,才能让颉利可汗自觉不当继续进军,从而选择和大唐定下约定,随后退兵。 

 再者,就算是最后自己亲自和颉利可汗定下约定,那也是在便桥之上,自己一样没有说跑到突厥的大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