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过河拆桥
异族入主中原,本来在心理上就更不容易让人接受,更容易招致反感——如果朝廷做了同样的错事,汉人看在汉人朝廷的份上,说不定还愿意继续忍一忍;但是外族朝廷,汉人很可能就会不愿意继续忍下去。
这种天然的劣势之下,如果还不给那些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汉人豪强分点好处,统治怎么可能稳固?
如果蒙古人真的不愿意让汉人爬到自己头上,那,那……大不了顶层依旧由蒙古人担任,同时,蒙古人和汉人走不同的系统呗……
反正,按照杨坚的认识,如果想要长久统治,不给汉人一个上升通道、不给汉人好处,那是万万不行的。
当然,元朝的国祚不过九十八年,他们大概是真的没有这么干。
【可能有人认为,作为因为“汉化”这件事情和原本的大蒙古国分裂的皇帝,忽必烈本人应当是支持汉化的,或者至少支持一定程度上的汉化,以便于维护统治。】
【这话对,也不对。】
【在早期,忽必烈确实是非常用力在推行自己政权的汉化,比如大力招揽汉人谋士,比如招揽汉人世侯等等,总而言之,一方面他确实意识到了想要统治中原地区离不开汉人的支持,一方面也是为了和得到了大量蒙古贵族支持的阿里不哥对抗……】
【顺带一提,汉人世侯其实可以代指从辽朝到金朝再到蒙古以及元朝时期的身份较高、对地方上具有真正控制力的汉人豪强。】
【众所周知,辽金蒙古,都是少数民族,人数是他们的硬伤,所以为了更好统治麾下的汉人地区,辽朝搞出来了一个一国两制,契丹旧地还是按照他们的传统,同时汉人治汉地,这里面就诞生了汉人的西大家族,比较有名的韩德让也就是耶律隆运,就出自这样的家族;
金朝时期,同样为了更好地统治汉地,在一开始给了部分汉族豪强一定的兵权,但很快解除,只是,等到蒙古崛起后,不得己之下,金朝启用了“九公封建”, 分封河北﹑山东﹑河东的地方官员和武装首领共九人为“公”﹐可以自行设置公府、任命官员、征收这些地方的赋税、发布命令自行赏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