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一鸣惊人

 马承立看着题目轻叹一声,这题还真是有点不好答啊。首发免费看书搜:看书屋  

 大郢毕竟才开国十几年,现在还是采取无为而治的执政方略。 

 这也导致了地方豪强开始慢慢壮大的苗头。 

 再不出手压制,恐怕长此以往地方会有乱。 

 当百姓被地方豪强压迫到没有活路时,必定会有人站起来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所以历朝历代才会有那么多的地方起义。 

 造成这些原因的,大多都是因为央地之间的关系不受制约了。 

 当央地关系不受制约,若是出现灾荒或者假报灾荒,朝廷发物资到下面,能真正到百姓手里的寥寥无几。 

 甚至还得欠地方豪强的呢。 

 没有活路的百姓可不就得反?最后朝廷背了锅,地方豪强全身而退,还投靠了新主子! 

 想清楚其中利害关系后,马承立便下笔了。 

 富民不敢说,马承立只能从制强安民的方向破题。 

 毕竟古代百姓能吃饱喝足那就算很好的了,条件有限还要啥自行车啊? 

 他开头便引用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意思是:自然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人的社会法则恰恰相反,剥夺不足的去奉养有余的人。 

 也就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 

 剩下就两大主题,第一是打压地方豪强,收回地方垄断性资源。 

 比如朝廷统一盐引,各盐场见盐引发盐。 

 大郢还没有盐引制度,现在大郢与唐朝初期一样。 

 唐朝自武德、贞观至景云末,均无盐税,管理也较为宽松。 

 还允许地方私人生产盐,官营盐池也可私人租用,这就给了地方大族大肆敛财的机会。 

 所以马承立提议,朝廷现在应该采用盐引制,并设各道巡盐使,将地方盐税通通收归国库。 

 国库富了,那就能做很多事。 

 至于摊丁入亩,这味药太猛,还不适合大郢现在的国情。 

 太过急于求成恐会生乱,所以马承立没写,这个只能以后再徐徐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