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江东一枝花

第二十四章:赏功于下,掩人耳目(第2页)

 “前隋大业年间,任司隶从事,武德初年,应诏而举,授詹事府主簿,预修六代史,后与令狐德棻、袁朗等十数人同修艺文类聚,转太子舍人。”

 “是。”

 赵弘智回道:“臣惭愧,今年60有2,早已步入花甲之年,不过是从四品上。”

 “孤不是皇帝,给不了你更高的官职。”

 “不过,孤倒是可以给你一个高门之机,你可有意乎?”

 凝视着赵弘智,李承乾冷不丁的说道。

 “太子殿下。”

 太子宾客、家令赵弘智一双老眼中露出了莫名的神色,大概猜到了其中深意。

 “孤是太子,真要说有什么想要的,大概是九五之位。”

 “些许功劳对孤来说,没什么太大意义。”

 “何况,这等功劳落在你手上,天下人一样会记住孤这位储君。”

 “单单是传播小麦一年两熟还不够,须得以水力磨坊配合,让百姓更愿意接受面食。”

 “孤欲以家令为主,于东宫属田中尝试栽种两季麦,并且由家令寺牵头,食官署、典仓署、司藏署同典膳局建造水力磨坊、研发面食发酵方法。”

 “届时,家令可以此编撰一份奏章上书,推行小麦种植之事。”

 “一个开国郡公之位想必是跑不了,赵家也能跻身长安勋贵之中。”

 目光始终聚焦田地的李承乾开口道。

 “多谢太子殿下。”

 此刻,赵弘智心中惊喜交加,不禁叩首行了一个大礼。

 大唐建立之初,宗室封王,功臣封爵,国公数十位,及至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重新厘定爵位,取消了免死铁卷,依次降等,国公仅28家,开国郡公位列国公之下,这已经是天下少有的高门显贵了。

 有了这个开国郡公爵,赵家必将延绵子嗣,代有英才,他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呢?

 “起来吧。”

 摆了摆手,李承乾继续道:“东宫的庄田足够多了,没必要继续购买。”

 “孤瞧着安置在这的百姓大抵有2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