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江东一枝花

第九十五章:孤以铁腕治山河,喋血草原又何妨!(第2页)

 “土默川平原上再筑一座城,仿效汉时,重新归入大唐疆域,这里将是中原通往漠北的交通枢纽。”

 “之所以,汉人王朝无法对草原进行实质意义上的统治,最大的原因在于双方习性不一。”

 “汉人擅长农耕,而草原部族习惯于游牧,且双方生活的环境限制了生活方式。”

 “嗯嗯。”

 对此,秦怀玉、赵节深以为然。

 草原上除了牧草,其它的植物很难生长,除了放牧,别无用处。

 “我们为什么要按照中原的治理方式去治理草原呢?”

 “治理中原无非是编户齐民,分割田地,从而制定赋税。”

 “草原同样可以做到编户齐民,只需要按照部落依次登记造册即可。”

 “通过强力手段对部族之间的领地进行界定,甚至就像田地一样,由官府进行草场划分。”

 “牧民可以在自家草场上种植牧草,固定化放牧,这样不就可以做到直接管理了吗?”

 微微一笑,李承乾缓缓道来。

 “这...”

 秦怀玉、赵节听得愣住了。

 他们完全无法反驳,因为按照这个方法,就相当于中原的郡县制一样对草原进行了治理。

 此时此刻,他们对李承乾的认识又一次被刷新了,他们以为太子在军略上已经不亚于陛下,却不知道在文治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们不知道的是李承乾拥有来自华夏几千年的智慧积淀,这个治理草原的变化在后世称之为盟旗制,满清就是依靠这个制度解决了历朝历代无法直接对草原进行管控的难题。

 不过,满清的盟旗制做不到对牧民进行草场划分,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让牧民像农民一样轮种,可李承乾有高产紫花苜蓿种子,这就是最好的牧草、饲料。

 “居延海、土默川非常重要,关系到大唐对草原进行直接治理的方针。”

 “待筑城完毕之后,孤会上奏设立居延都督府、云中都督府。”

 “以居延海之城、定襄新城命名为居延城、云中城,为都督府治所。”

 “将漠南一分为二,东部交由居延都督府管控,西部交由云中都督府管控。”

 “以你们的资历和战功,出任正三品的中都督应该没多大问题。”

 凝视着秦怀玉、赵节,李承乾淡然道。

 “殿下希望我们执掌居延、云中?”

 秦怀玉小心翼翼的询问了声。

 “我想你们也清楚,大唐承袭前隋,领军出征者为行军总管或大总管,武德七年,复以总管府为都督府,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大都督常以宗王遥领而以长史代理其职。”

 “其余都督则分为上、中、下三等,贞观元年,除了边州之外的都督府多被裁撤。”

 “都督不同于都护是单一的军事官职,乃是军政合一的官职,大权在握。”

 “薛延陀被灭之后,孤会请奏在漠北设立都护府,进行直接管理。”

 “那么,我大唐位于北部边州的代州都督府、胜州都督府都会被裁撤,只剩下一个营州都督。”

 “除了十六卫之外,地方军事最高长官为正四品的上府折冲都尉,受刺史辖制。”

 “十六卫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们想要挤进去,我看够呛。”

 瞥了一眼二人,李承乾毫不留情的点评。

 “咳咳。”

 秦怀玉、赵节都被口水呛到了,有些面红耳赤。

 确实,他们最想要的就是回京任职,毕竟,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你们两还不到而立之年,已有家室,更有子嗣。”

 “难道这就满足了?”

 “皇帝是什么德性,你们很清楚,最多是郡公,还不是世袭的爵位。”

 “我要是你们,趁着现在多立军功,为子孙后代挣下一个大大的家业。”

 “国公都不算到顶,军功荫子,开枝散叶,这才是大丈夫所为。”

 “殿下说得对。”

 秦怀玉、赵节吃了李承乾的鸡汤,心中升起了如火般的热情。

 “那就这么决定了。”

 “土默川交予赵节,秦怀玉,你去居延海接管那里的十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