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江东一枝花

第一百一十七章:二月二龙抬头,一步入先天!

 二月二,龙抬头,冰雪逐渐开始消融。

 草原上,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花草探出了头,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之景。

 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确实处在了历史上最为温暖的时期,像后世的话,草原要完全步入春天,至少要等到3月份,现在足足提前了一个多月,可见气候有多适合人类生存、动植物的生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瞧着从灞桥折来的柳枝扎根在护城河畔,李承乾口中吐出了一首诗。

 “殿下好文采。”

 旁边的薛仁贵等人不明觉厉,鼓掌喝彩。

 这首盛唐时期的《咏柳》被誉为历史上最经典的歌颂柳树诗词,不过,作者还没生出来,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太子李承乾的著作,引得一众大老粗崇敬不已。

 “拍马屁的话,先不必说。”

 眺望远方,李承乾认真道:“新春来临,这将是大唐统治草原的第一个春天。”

 “燕然城足以容纳上百万人,如今不过十之二、三。”

 “郯国公、榆林县公已经出发前往居延都督府、云中都督府带来新的族群。”

 “光有铁勒人还不够,羌人、突厥人、鲜卑人,甚至是汉人,只有他们相互牵制,才能达到均衡。”

 “草原土壤稀薄,不单单没有足够的养分,还存不住水,只有野草才能生生不息。”

 “紫花苜蓿对牧民来说,无异于命根子,这是牛羊、马匹能否茁壮成长,形成像中原农耕一样的放牧机制的关键物品,其产量高,适应性强,就连荒漠、戈壁滩都可以生长。”

 “有朝一日,漠北东西五千里,南北纵横3000里都长满了紫花苜蓿,这里畜养的牛羊将满足整个大唐上万万人口的需求,实为国本。”

 “去岁,紫花苜蓿种植的晚,只开了一茬,结出的种子也不多,百来斤一分为六,云中都督府留下了一部分,剩下的分给了居延都督府、东胡都督府、燕然都督,河西也得了一些。”

 “分到北庭大都护府的只有二十斤,能种两亩地,25天就能收获一次,一年能开4次花,每一次一亩能结种子大约300斤,反复播种,一年就能从2亩扩展到80多万亩。”

 “等到北庭大都护府直辖这片地区完全栽种了紫花苜蓿,这东西就可以向铁勒八旗传遍。”

 “习惯了定期收割紫花苜蓿,用以喂养牛羊马匹,铁勒人还会像以前一样逐水草而居吗?”

 “八旗驻地都修建了城池,这八座城池再加上燕然城、龙城,这便是大唐牢牢控制草原的基石。”

 “殿下英明。”

 听到这些话,在场众人彷佛看见了紫花苜蓿开遍草原时,牧民们高呼‘大唐万岁’的一幕,每个人心中说不出的期冀和向往。

 实际上,大唐控制下的地区,中原、河北、关陇、河西、辽西、河套都可以畜养战马、牛羊。

 但是,同一望无际的草原,这样庞大的面积,这是任何一个地方都做不到的。

 可以说,东亚地区最大规模的畜牧业发展地区必然是草原,毋庸置疑,足可与中亚的图兰低地媲美。

 草原养殖的牛羊进入到大唐治下,足以填补农耕需求及肉类、皮毛需求,马匹更是能够确保大唐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骑兵,动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可见其重要性。

 “哒哒哒!哒哒哒!”

 伴随着一阵沉闷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一名东厂番子迫不及待的下马汇报道:“殿下。”

 “武邑县公和甘谷县侯回来了。”

 “哦?”

 挑了挑眉,李承乾有些诧异:“苏烈和席君买回来了?”

 草原这边冰雪才刚刚消融,贝加尔湖畔应该还是一片白雪皑皑,苏定方他们是怎么这么快返回的,这么冷的天,马都得冻死。

 不只是他,薛仁贵等人同样有些诧异,陆续跟了过去,只见一个庞大的队伍出现在燕然山下。

 “汪!汪!汪!”

 犬吠声此起彼伏,还掺杂着独特的嘶哑,不断在草原上回荡,仿佛在呼唤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