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太子之名远扬,四夷为之颤栗!(第3页)
大唐把府兵所在的军户当做免费劳动力,不管是杀敌,还是服役,可劲用,用到最后,府兵卖了田,直接不干了,这种压榨,牛马看了都得落泪。
“嚯!!!”
在场所有人都露出了不敢相信的表情。
要真是这样的话,边军、中央军固然有强大的战斗力,但朝廷的压力可就太大了。
“兵部将居延都督府、云中都督府的提议递交至三省,再到御前批复。”
“孤以为这种调整远远不够,须得重新严明军制。”
“例:都督府不再设立上中下三等,都督品阶相当于长安十六卫将军。”
“都督府之上,为大都护府,辖制一众都督府边军,品阶相当于大将军。”
“以大唐目前的情况下来看,并不需要设立过多的都督府,西部设立松潘都督府、南中都督府、安南都督府,东部设立东胡都督府、平辽都督府,北部沿用居延都督府、云中都督府及燕然都督府。”
“都督府治下军制宜简洁明了,十人为一什,设什长、副什长,二十五人为一伙,设伙长,五十人为一队,设队正,一百五十人为一屯,设屯长,五百人为一曲,设军候,两千人为一营,设军司马。”
“五千人为一校,设校
尉;一万两千人为一旅,设旅帅;两万五千人为一卫,设中郎将。”
“副什长为从九品,什长为正九品,伙长为从八品,队正为正八品,屯长为从七品,军候为正七品,军司马为从六品,校尉为正六品,旅帅为正五品,中郎将为正四品。”
“都督府下辖两卫,即五万人,都督为正三品军职。”
李承乾一五一十的讲述了边军的构想。
“呼!!!”
薛仁贵、苏烈等人不由得长吐出一口浊气。
如若按照这个军制,那么,大唐的都督府足以应对局部战争,确实够用。
“我已经告诉了秦怀玉、赵节、贺兰楚石。”
“他们将会严格按照这一军制,先行募集一卫,两万五千人。”
“你明白吗?”
深深地看了苏烈一眼,李承乾叮嘱道。
“末将明白,燕然都督府同样从薛延陀部众、五州铁勒中募集两万五千人。”
苏烈心领神会,郑重应道。
这份改制方案必然要到李承乾上位之后才能全面铺开,他现在这么做相当于站队。
“好。”
“我已命刘仁轨前往接替王玄策,主持燕然都督府事宜。”
“既然你都回来了,那这件事还是交给你亲自去办。”
“三千突厥精骑一并交给你带往燕然都督府。”
摆了摆手,李承乾下了逐客令。
“多谢殿下。”
苏烈心中一喜,连忙转身下去安排了。
三千突厥精骑跟着他一路征服外铁勒五部,早已淬炼成精锐,且如有臂使。
有了这支军队,他这个燕然都督府要站稳脚跟就更容易了。
..............
至二月中旬,北庭副大都护张公谨、宋君明分别从居延都督府、云中都督府带回了七万羌人、鲜卑人;十万突厥人,并燕然城原有薛延陀部众,一度达到了五十万人,立有十万北庭军。
铁勒八旗各自迁徙到了划定的区域,并且在工匠的指导下,开始了建造城池之路,草原、漠北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改变了自古以来厮杀不断的局面。
二月下旬,大唐燕然都督、武邑县公苏烈领三千精骑巡弋小海,选址定立余吾城、北海城、玄阙城、瀚海城、柏海城之址,北海五州由此奠定了基础。
白霫酋长伏弗领受大唐诏令,举族迁往霫族故地,东胡都督贺兰楚石领五千骑传告契丹、库莫奚、室韦,潢水以北为大唐设立扶余州,并有两千余名汉人工匠、数千农夫随行,于潢水畔建造夫余城,开垦农田。
一时间,西突厥、葛逻禄、突骑施、黠戛斯、室韦、契丹、库莫奚等族群势力无不侧目,一片颤栗。
太子李承乾之名从大唐治下开始向辽东、西域等地扩散,俨然成为了又一个‘天可汗’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