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江东一枝花

第一百二十八章:痴心妄想的萧氏,几人封公,几人封侯?(第3页)

 只可惜,无霜期时间较短,只能栽种一茬青稞,远不及湟水谷地可以种植小麦。

 湟水谷地主要是湟水流经,面积1.6万平方公里,在后世用了仅占青海全省面积的2.2%,开垦出了全省56%的耕地,养育了全省61%的人口。

 同时,这里也是他一直叮嘱重点开发的地区,包括建造西宁城及迁徙人口,足足六十万人生活在这片地区,再加上生活在黄河谷地的五十万党项人,大唐在雪域高原上已经拥有了对抗吐蕃和吐谷浑的力量。

 “吐谷浑有部众十五万户,九十余万人。”

 “伏俟城有人口二十万,军兵六万,环湖五城分布着五十万吐谷浑人。”

 “典合城、且末城及周围卫城大约有二十万人。”

 “白兰原有八万部众,胜兵万余,苏毗约有三万部众,胜兵五千,多弥约有五万部众,胜兵八千。”

 随即,河西郡王长史唐嘉会一股脑的将情况全部吐露出来。

 “嗯?”

 刚刚到达西宁城的王玄策等人不由得皱了皱眉头。

 光是吐谷浑的兵力恐怕都能达

到二十余万了,何况还有近在咫尺的吐蕃军两万余人。

 “我要是没记错的话,白兰、苏毗、多弥之前都是吐谷浑的属邦。”

 凝视着地图,李承乾淡淡道。

 吐谷浑的统治范围用后世的地名来诠释,那就是一整个青海省外加临近的塔里木盆地东南部。

 整个地形结构其实是‘三山夹三盆’的格局,最北边的祁连山隔着河西走廊,向南是青海湖南岸的青海南山,再往南就是大非山(鄂拉山)、白兰山(布尔汗布达山)和积石山(阿尼玛卿山)。

 三个盆地从西东说分别是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

 柴达木盆地位于西段,紧邻着西域,中间只隔着阿尔金山,另外两个盆地呈南北排列,北边的是由祁连山和青海南山分隔出的青海湖盆地,这里是吐谷浑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伏俟城就在这里。

 吐谷浑为了控制这一区域,沿青海湖北岸,建了一系列城市,也就是所谓的环湖五城。

 翻过了紧贴着青海湖南岸的青海南山,就是又宽又平的共和盆地,这里也被称之为大非川,又大又平。

 再往东北走几十公里,就是农耕与游牧地区的天然分界线,也是唐、蕃的分界线:赤岭(日月山)。

 “殿下博闻强记,臣佩服。”

 “白兰、苏毗、多弥此前是吐谷浑与吐蕃之间的缓冲区。”

 “吐蕃崛起之后,第一时间就是征服了这三个国度,灭亡了白兰,将苏毗、多弥收为属邦。”

 “负责镇守这里的是吐蕃大相禄东赞的两个儿子:赞悉若和论钦陵。”

 ‘唰!!!’

 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一下子引起了李承乾的注意。

 赞悉若是禄东赞长子,禄东赞死后的吐蕃大相,而论钦陵是禄东赞次子,被誉为吐蕃第一名将。

 由这两个一文一武的组合镇守吐谷浑南部,难怪吐蕃可以高枕无忧。

 “阿耶。”

 “我已经组建了三千精骑、两千弓弩兵及五万西宁军。”

 “党项人随时随地可以拉出五万轻骑,附庸作战。”

 只有在李承乾面前,李象才会露出小儿姿态。

 “十万人。”

 眼眸一眯,李承乾沉声下令:“裴行俭,从现在开始,所有军队悉数由你统御。”

 “王玄策、刘仁轨作为副将,协助。”

 “席君买、罗通”

 “你二人分别从全军中挑选六千身强体壮的士卒,组建三千重甲步卒、三千具装甲骑。”

 “程处弼、秦怀道任副将。”

 “三千精骑、两千弓弩兵及王府亲事保持不变。”

 “孤只有一个要求,半月之内,必须准备完毕。”

 “是。”

 念到名字的将领们纷纷大声应道,一个个神色振奋。

 很显然,这又是一场灭国之战,注定意味着功劳不会少,不知有几人封公,几人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