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江东一枝花

第一百三十二章:双王默契,玄武门的杀机再度滋生!(第3页)

 “哐!哐!哐!”

 一座大型的水力锻坊修建在山谷之中,流水带动了巨大的锻锤,一下又一下敲击在钢铁上,祛除其中的杂质,使其变成更加优质的精钢。

 周遭还有一个个用土法修筑的墙炉,上面还有长长的管道正在冒着黑烟,那都是煤炭在燃烧,制作成焦炭。

 “殿下。”

 “焦炭确实比木炭更适合炼铁。”

 “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将铁矿石迅速冶炼为铁水,然后再以石墨钳锅炼制为成品钢。”

 “这种钢用来制作兵刃、甲胄,大约相当于三十炼,但是再以水力锻锤捶打之后,能够轻而易举得到百炼钢,根据您的交代,这些百

炼钢优先用来制造横刀、箭镞、矛头。”

 河西王长史唐嘉会正在一五一十的介绍道。

 “嗯。”

 目光扫过整个山谷,李承乾非常满意这种有条不紊的生产程序,这让他想到了后世的工业时代。

 土法炼焦、钳锅炼钢,再辅以水力锻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链,可以批量生产百炼精钢武器。

 这样生产出来的钢表面颜色呈现出深黑色的质感,只有锋利的刀口上才有银色的花纹,让人不寒而栗。

 “殿下,这边请。”

 唐嘉会在前引路,将他带到了山谷的另一端,这里是截然不同的场景。

 匠人取出了新近锻造出来的成品,青黑色的甲片光亮的可以照见毛发,末端有筷子头大小的凸起,隐隐向皮肤上的瘊子。

 “已经做出来了?”

 见后,李承乾眼中流露出了一抹喜色。

 “是的,殿下。”

 “我们从党项羌、吐谷浑人中招募了大量匠人。”

 “这些人的锻造工艺相对来说简陋,却没有像我们大唐的工匠一样形成热锻的固有思维。”

 “因而,他们很快就掌握了冷锻法,现在已经可以批量生产出瘊子甲。”

 唐善会有条不紊的解释道。

 早在去岁,李承乾就命东厂将土法炼焦、钳锅炼钢、水力锻锤法、青羌冷锻法交予他。

 历经半年时光,西宁城、定羌城出现在了这片西海畔,牢牢地控制着河湟谷地、黄河谷地这两片最好的地方,并且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石棉、石墨、石膏、粘土等矿产资源。

 “对吐谷浑动手就在旬月之间。”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五万西宁军的换装,有些强人所难。”

 “孤不要求你做到这样,孤只要求你一点,所有的箭镞、矛头都需要用石墨钳锅炼制出来的钢所制。”

 “能做到吗?”

 目光如炬,李承乾询问了声。

 “没问题。”

 唐善会不假思索的答应了下来。

 “甲胄方面,准备的怎么样了?”

 “我听说吐谷浑人的披甲率能达到五分之一,吐蕃人更是能做到三分之一。”

 “不管是皮甲,还是铁甲,总而言之,有甲比没甲好。”

 李承乾问起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伤亡率往往跟披甲率息息相关,唐军为何能够纵横公元7世纪,无他,60%的披甲率,全球第一,吐蕃在后期一度达到了50%的披甲率,从而实现了同大唐分庭抗礼的目标。

 相比之下,阿拉伯人就逊色许多,他们在面对大唐、吐蕃对中亚、南亚地区的统治时,显得有些畏畏缩缩。

 “殿下。”

 “五万西宁军分作三万骑兵、一万轻兵,一万长矛兵。”

 “全都穿着皮甲,这些都是四海商行从各地收购黄牛皮、水牛皮所制。”

 “五万附从的党项骑兵穿着的皮甲,大多为猪皮、马皮、驴皮、羊皮所制。”

 “好。”

 闻言,李承乾点了点头。

 皮甲是所有甲胄里面制作最为简单的一种,防御力不及铁甲,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披甲率百分之百,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党项骑兵身上的皮甲跟西宁军身上的皮甲有差异,在所难免。

 开玩笑,这五万披甲的党项骑兵放在周边四夷,绝对是精锐,曾经的薛延陀也只有十余万人做到全甲,披覆铁甲的更是不到一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