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37章 国际合作的橄榄枝·哈佛医学院的邀请(第3页)

 他指了指苏怀瑾放在桌边的铜药碾:“就像这个碾子,以前我只看到它能碾药,现在知道它碾的不只是药材,还有中西医之间的壁垒。你们没让中医变成西医的样子,只是用大家都懂的逻辑,把中医的道理讲清楚了——这才是传统医学该走的路。”

 苏怀瑾低头看了看铜药碾,木柄上的红绳在夕阳下泛着暖光。碾槽里的当归香好像又漫了出来,混着会场里残留的咖啡香,竟不觉得冲突。她忽然想起祖父说的“医道无国界”,以前总觉得是句抽象的话,现在才明白,所谓无国界,不是抹去自己的特色,是找到能让彼此理解的语言——对她和艾伦来说,这语言就是“数据”和“疗效”。

 艾伦教授起身时,又看了眼那份种植规范:“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员下月初会去甘肃,到时候麻烦你们的药农带带他们——让他们学学怎么看当归的长势,怎么判断采收时机。光看检测报告不够,得知道好药材长在什么样的地里。”

 “我们的药农很乐意。”苏怀瑾笑着说,“他们总说‘好当归会说话’,现在终于有机会让更多人听见了。”

 送走艾伦教授,苏怀瑾把合作意向书放进资料袋,和铜药碾放在一起。夕阳透过落地窗,在文件上投下长长的光,“哈佛医学院”的校徽和“仁济堂”的印章在光里重叠,像两个不同的符号,终于找到了共通的刻度。

 她摸了摸铜药碾的碾轮,冰凉的金属下像藏着股韧劲——就像中医的传承,既要守住“道地药材”的根,也要有勇气把根须伸向现代科学的土壤。这样长出来的枝叶,才能既带着传统的药香,又能被世界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