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陆则衍的“西医视角”序言
陆则衍敲击键盘的指尖顿了顿,屏幕上“气血”两个字的光标还在闪烁。他抬眼看向对面的书桌,苏怀瑾的手稿摊在晨光里,最上面那页的“肝郁气滞”案例旁,她用红笔圈出“舌边尖红”,旁边贴着陆则衍去年整理的皮质醇检测报告——小周干预前的皮质醇值标着醒目的红箭头:“8am 18ug/dl(正常范围6-10ug/dl)”。
桌角的金属架上,放着他的腰肌劳损诊疗档案。蓝色封皮的文件夹被翻得有些软,最上面是张mri胶片,边角卷了毛边——去年为了赶国际论坛的数据报告,他连续两周泡在实验室,某天早晨起床时,腰像被钉在了床上,片子上“腰肌水肿”的白色阴影看得人发沉。
“久坐伤脾,气血不畅。”他忽然想起苏怀瑾当时捏着他脉象说的话,指尖无意识划过键盘上的“enter”键。那天她给他开的当归黄芪茶包还压在文件夹下,牛皮纸包上的字迹被摩挲得浅了:“当归5g(养血)、黄芪10g(补气),每日一剂,代茶饮”。旁边压着张便签,是他自己写的复查记录:“干预两周后mri显示水肿减轻,晨起僵硬时间从40分钟缩至10分钟——按穴位(足三里)比布洛芬起效慢,但更稳。”
他把这段写进序言时,键盘的敲击声轻了许多。“以前我总觉得中医的‘气血’像雾里的树,看得见轮廓,摸不清纹理。直到自己成了患者——她用《黄帝内经》‘久坐伤肉’解释我的腰肌僵硬,说‘气血不通的肌肉,就像缺水的庄稼,硬邦邦的长不出新绿’。”写到这里,他忽然起身去翻苏怀瑾的书架,抽出《黄帝内经》翻到“素问·宣明五气篇”,在“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那行夹了片当归叶书签——是去年在甘肃当归田捡的,叶脉纹路和他送苏怀瑾的铜书签如出一辙。
序言的核心章节是“中西医指标对应表”。陆则衍对着电脑屏幕,把苏怀瑾的辨证术语逐条拆解:“舌苔白腻”后面,他列了“甘油三酯>1.7mmoll”“超声显示轻度脂肪肝”,旁注“参见p42 老王病例:干预3月后舌苔转薄,甘油三酯降至1.4mmoll”;“脉象沉缓”对应“静息心率<60次/分”,特意加了句“需结合运动后心率(如快走5分钟后>90次/分为正常)——苏怀瑾提醒:勿单以脉象断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