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65章 环境调理·祛湿的关键

苏怀瑾踏进试点社区居民楼时,第一口呼吸就裹着潮湿的霉味——像陈年的旧书混着雨后的泥土,钻进鼻腔时带着凉丝丝的潮气。她停在单元门口,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白大褂口袋里的铜药碾吊坠,目光扫过墙根:灰绿色的霉斑像苔藓似的爬了半尺高,瓷砖缝里凝着细密的水珠,踩上去能感觉到鞋底被微微粘住的滞涩。

 “苏医生,这边请。”社区王主任走在前面,脚步带起的风里也飘着潮味,“多数患者都住一楼,这几天下雨,地下室的积水还没排干净,墙根就没干过。”他指着一户人家的防盗门,门框下缘已经泛白,“这家的老太太上周刚止泻,昨天又拉了——说夜里总觉得被子潮乎乎的,睡不安稳。”

 苏怀瑾蹲下身,掌心轻轻按在墙根的瓷砖上。冰凉的潮气顺着掌心往上窜,像有条细蛇钻进手腕——她指尖在霉斑边缘碰了碰,指腹沾了点湿冷的粉末。“你们摸摸看。”她抬头对随行的医生和社区护士说,“这墙是凉的,比室温低了快3度——这就是‘外湿’的根。”

 她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患者喝着藿香汤、泡着生姜脚,相当于在身体里‘排水’,但家里墙根漏湿、被褥发潮,等于外面不停往屋里灌水。一边排一边灌,身体永远攒不住阳气,湿邪怎么除得净?”

 王主任忽然“啊”了一声,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难怪!昨天随访时,好几个患者说‘明明喝了药不拉肚子了,一进家就觉得肚子发沉’——我还以为是心理作用,原来真是环境的问题!”

 苏怀瑾走到楼道窗边,推开积着水汽的玻璃窗。外面的阳光不算烈,却足够亮,能看到楼下的空地上晒满了被褥,花花绿绿的被单在风里飘着,像一面面小旗。“得给环境也‘祛祛湿’。”她转身对王主任说,指尖在笔记本上快速写着,“两步走,简单管用。”

 “第一步,艾叶熏蒸。”她写下“30g干艾叶/房间”,笔尖顿了顿,补充道,“用陶瓷碗装着,别用塑料或金属——艾叶性温,烧起来能燥湿,还能杀杀空气里的霉气。关窗熏20分钟,等艾烟沉下去,再开窗通风。每天一次,最好选上午阳光足的时候,借着阳气散湿。”

 随行的老中医点点头:“《本草纲目》里说艾叶‘逐寒湿,温经’,不光能熏房间,这烟味还能安神——患者这几天睡不好,闻着艾香说不定能踏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