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79章 陆则衍的“跨界教学”·西医视角的中药

诊室的窗台上摆着盆薄荷,晨光透过叶片的缝隙落在陆则衍带来的化验单上,把“茯苓多糖含量”的数字照得格外清晰。他刚走进来,大师兄就赶紧搬了张方凳放在中间,二师兄则熟练地打开了墙角的投影仪——弟子们都知道,陆老师的“跨界课”从来不用课本,靠的是化验单、显微镜照片和一肚子能把“成分”讲成“家常菜”的比喻。

 

“今天不讲病例,咱们聊聊‘茯苓为什么能健脾’。”陆则衍把一叠化验单在桌上摊开,最上面那张印着密密麻麻的检测数据,柱状图里“双歧杆菌数量”的柱子在加入茯苓提取液后明显长高,像雨后拔节的春笋。“你们看这个,”他用指尖点了点数据,“这是我们实验室做的对照实验——加了茯苓多糖的培养液里,双歧杆菌(肠道里的‘好细菌’)数量比没加的多了40%。”

 

小棠把笔记本摊在膝盖上,笔尖悬着没落下。她记得苏怀瑾讲过“茯苓健脾利湿”,说它像“给肠道松土的小铲子”,能让脾胃的“运化”变顺畅。现在看着这张化验单,忽然觉得那把“小铲子”有了具体的模样——就是这些能让益生菌变多的多糖。

 

“中医说的‘脾主运化’,往细了说,就包括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陆则衍调出显微镜下的茯苓切片照片,屏幕上立刻显出细密的菌丝体,像织得紧实的白棉线,“这些菌丝体就是茯苓多糖的‘藏身地’。你们碾茯苓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有点‘发粘’?那就是多糖在起作用——就像熬粥时的米油,越熬越稠,营养也越容易被吸收。”

 

他拿起块蒸透的茯苓,用手掰了掰,断面细腻带点砂粒感:“炮制时一定要蒸透,就像煮饺子,皮熟透了,馅的香味才能出来。茯苓蒸透了,这些菌丝体里的多糖才能更好地溶进药汤,被肠道吸收——这也是老祖宗说‘茯苓要蒸用’的道理,只是他们没说清‘为什么’,咱们现在能用数据讲明白。”

 

二师兄忽然笑了:“以前总觉得‘健脾’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看这双歧杆菌的柱子,突然就懂了——原来‘脾’的力气,藏在这些小细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