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83章 在线药房·送药上门的温度

仁济堂的在线药房开在药圃后巷的老屋里,木窗棂上爬着紫苏藤,晨露落在叶片上,顺着纹路滑进窗台的陶盆里——那是林晚秋种的薄荷,说是“闻着清神,打包时不容易走神”。她踩着木屐走过青石板地,木屐“嗒嗒”声混着药工抓药的“窸窣”声,像支轻快的曲子。

 墙上新贴了张煎药小贴士,是她用蝇头小楷写在宣纸上的,边角裁得圆润:“阿胶需烊化(敲碎后用热水融化,再倒入温药汤,别直接煮,会结块)”“薄荷后下(药快煎好前5分钟放,辛香才留得住,煮久了就成草味了)”“汤药温服最佳(38c左右,像喝温水,太烫伤食道,太凉伤脾胃)”。字旁边画了小图标:阿胶块画成小方块,薄荷画成带锯齿的叶子,像本迷你绘本。

 “晚秋姐,张老伯的订单审好了。”药工举着打印单喊,纸上“山楂荷叶茶”几个字被圈了圈,备注栏里的字迹歪歪扭扭,像蚯蚓爬:“牙不好,茶包弄大一点,不然渣子漏出来,卡牙里难受。”

 林晚秋正用戥子称当归,归头圆胖,断面的油点像撒了把碎金。她放下戥子,木屐“嗒嗒”地跑到药柜前,抓起一把山楂干:“张老伯去年来面诊过,牙口确实不好,上次买的散装茶,回去说‘渣子卡得牙疼’。”她转头对药工说:“换双层滤布,缝成巴掌大的茶包,比常规的大一半,多缝两道边,别让渣子漏出来。”

 她坐在竹编凳上缝茶包,指尖捏着棉线,针脚走得匀匀的。阳光从木窗漏进来,落在她发顶,像撒了层金粉。缝完最后一个,她从抽屉里拿出便签本——封面是她画的药圃,当归苗画得像小火箭。“老伯,每天泡一包就行,开水冲5分钟,喝的时候吹吹,别太烫。最近降温,泡的时候加片生姜,暖身子——晚秋留。”末尾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像颗刚剥壳的糖。

 傍晚送药师傅回来时,手里攥着个玻璃罐,罐口封着油纸。“张老伯给的枇杷膏,自己熬的,说‘比蜜还甜’。”师傅把罐子递给林晚秋,眉眼里都是笑,“他说‘这茶包比闺女买的还贴心,渣子一点没漏’,当场又订了半个月的,还让我给你带句话‘谢谢小姑娘,喝完这罐枇杷膏,我再给你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