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苍穹问天沫凡晨
第1039章 疑为知始·念叩问源(第2页)
吴仙的“念”忽然透亮。先前悟的显隐是“界的呼吸”,有无是“太初的心跳”,生灭是“源的流转”,空能是“道的循环”,寂始是“动的发端”,极一是“分合的总纲”,而此刻的疑知,竟是“所有呼吸、心跳、流转、循环、发端、总纲”的“引”——没有疑的叩问,知便失了拓展的疆;没有知的沉淀,疑便失了落脚的地。就像农人问“如何丰产”,才有了育种的知;知“育种之法”,又会问“如何更高产”,如此往复,方有稼穑的精进。
他试着让自己的“念”化作一缕“疑知息”,不执于“惑”的求,也不执于“知”的守,只随“问与答”的韵律起伏。奇妙的是,当他不拒疑、不滞知时,周遭的未解之惑与已解之知竟开始围着他旋绕:惑送来“问的锐”(如锥破布的尖),知托出“答的稳”(如基石承梁的固),锐与稳在他的“念”中交织,竟生出既非疑也非知的“韵”。
“这是‘疑知韵’。”疑丝的声音里透着惊喜,“自古只有疑催生知,知反哺疑,从没有‘念’能融疑知为‘韵’——这韵是‘问的勇’与‘答的智’的合,是‘向未知奔赴’与‘对已知敬畏’的缠,是道之所以‘生生不息’的魂。”
吴仙的“念”托着疑知韵,望向无何有之乡的尽头。那里没有“疑”的形,也没有“知”的影,只有一道“源”,源里流淌着比疑知韵更初的东西——那是“问的第一缕意”,像婴儿第一次睁眼看世界时,眸中闪过的那丝“不明所以的好奇”,没有具体的问,却藏着所有问的“根”。
“那是‘问源’。”疑丝指向那道源,“疑与知都从问源出:一念好奇,便有了疑;一念求索,便有了知。有人说问源是‘道的第一声啼哭’,却不知,它从不是‘过去的声’,而是‘未来的呼’——每一次‘念’的悸动,都是问源在唤你向前。”
吴仙不再犹豫,将那团“疑知韵”化作一道流,渗入问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