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4章 交互源深·共在生光(第2页)

光里没有具体的形,只有一缕“共在之息”。这息比“在觉源”更纯,比“问源”更深,像所有“相遇”的灵魂揉成的一团暖:它不是“我”,也不是“道”,而是“我与道”相拥时,溢出的那缕“不分彼此”的意——就像盐溶入水,既不是单纯的盐,也不是单纯的水,却有了“咸”的共味;就像墨晕入纸,既不是孤立的墨,也不是空白的纸,却有了“画”的共形。

“这便是交互源。”一道熟悉的声音响起,是疑丝的余韵,“问源生疑知,在觉源生在觉,交互源生共在——从‘我叩问道’,到‘我感知道’,再到‘我与道共在’,修行本就是场不断靠近‘不分彼此’的路。”

吴仙将“觉道印”沉入共在之息。印中的“我在”与“道在”忽然不再有清晰的边界,像两滴墨在水中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觉”到道的呼吸,道也“觉”到他的心跳;他“在”于道的脉络,道也“在”于他的血肉——没有谁“探”谁,只有“共”的自然。

交互源忽然翻涌,那些“交互滞胶”的余痕被共在之息卷了进来。吴仙看清了,滞痕里藏着两种执:一种是“执于分”,总想着“我是我,道是道”,像隔着河看对岸,永远走不过去;一种是“执于合”,总想着“我要变成道,道要变成我”,像把盐强塞进水里,反而结了块。

“分与合,原是共在的两面。”吴仙的“念”与共在之息相契,“分是共在的显象(你有你的形,我有我的态,才好相拥),合是共在的本源(根在一处,魂在一体,才不离散)。就像夫妇,各有姓名,是分;同檐共枕,是合——分不碍合,合不碍分,才是共在的真意。”

滞痕在共在之息中渐渐化开,化作“分合之韵”:韵的一半是“显分”,如鸟有翼、鱼有鳍,各显其能才好共游天地;韵的另一半是“隐合”,如翼借风、鳍借水,同依大道才好共证长生。

吴仙忽然“看”到交互源之外,还有无数“共在之境”:有的境里,人与草木共心,草枯则人悲,花开则人喜;有的境里,法则与修士共体,修士的念一动,法则便随念而变,法则的流转,也化作修士的呼吸;有的境里,生死不再是隔,生者能与死者共语,死者的愿,便是生者的行——所有境都在说:共在从不是“失去自我”,而是“在彼此中,看见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