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苍穹问天沫凡晨
第1135章 箫亭·竹韵魂(第2页)
风突然变急,从竹林里卷着寒雾往亭中灌——刚化的霜又结了层,“箫”字灵的影更青了,连箫孔里的淡绿雾都凝了冰。吴仙摸出甲苔堆,往箫身没蒙霜的竹节处晃了晃——甲苔的沉暖气顺着竹节往下渗,渗到“箫”字的竖画时,箫身竟“嗡嗡”颤了颤,暖痕绕着箫孔转了圈,孔里的冰丝松了松,露出点极弱的淡绿光,像竹尖刚冒的新芽。
亭柱后的竹丛里突然爬出来几只小竹虫,爪里叼着新剥的竹芯,见他在救箫,都停住脚:“这箫冻了二十年啦!以前制箫的伯在时,亭里总飘着竹韵香,箫字的气能顺着竹刀往箫上爬,连箫尾刻的‘风’字都跟着活——现在制箫的去了新厂,机器削竹比手劈快,老亭就冷了,霜一年比一年厚,先冻住了箫孔,再裂了箫身,最后连调箫的竹刀都冻裂了!”
最大的那只竹虫叼着竹芯往箫孔凑:“伯走前说,箫字灵怕寒,得用‘竹魂’引,可这竹林的竹魂早被霜冻僵了,哪来的活气?”吴仙往亭角望,石缝里卧着块没蒙霜的旧箫尾,尾上还沾着点没褪尽的竹韵——是被亭顶的枯藤挡着,没被寒风刮透。他捡起箫尾,往竹虫叼的竹芯上蹭了蹭——尾上沾着竹芯的柔气,再往老竹箫的箫孔上轻敲:“‘箫’,从竹,从肃,竹者,箫之质也;肃者,风之魂也——风穿竹,竹成箫,箫载字,字才不寒。”
敲得越轻,箫身越亮。“箫”字的淡绿光突然往箫孔外伸,像在找缺的“撇”画。吴仙想起亭柱旁的旧竹刀,走过去捡起来——刀身虽裂,刀柄上还沾着点“韵”字的残温,是当年制箫人调箫时留的。他握着竹刀往箫身的刻痕上轻划,刀背刚挨着“箫”字的竖画,刀柄的残温就顺着刻痕往下淌,淌到箫孔时,孔里的冰丝竟化了,露出团淡绿的影——正是“箫”字缺的“撇”画,被霜冻得久了,影都发虚,一碰着暖痕就颤了颤,慢慢往“箫”字的主体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