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草拟说辞,步步为营(第2页)
反复强调主公素重仁义,此去新野,不仅是为荆州守土,更是为了安抚边境百姓(虽然新野可能没多少百姓),绝无争权夺利之心。主动提及新野条件的艰苦,表示我们甘之如饴,绝非为了享乐。这一点尤为重要,既能打动刘表那颗爱惜名声的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堵住蔡瑁攻击我们“贪图安逸”的嘴。同时,对于所需的兵员、粮草、军械,必须轻描淡写,表示“但凭州牧大人酌情调拨,备敢不效死力”,将姿态放到最低,以消除他们对我们意图扩张实力的担忧。
这是针对刘表的主线。但更难处理的,是蔡瑁这一关。他必然会从中作梗。我必须预判他的反对意见,并提前在说辞中埋下伏笔,准备好应对之策。
我闭上眼,模拟着蔡瑁可能说的话:
“刘备兵败投奔,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如何能当守卫北门之重任?此去徒耗钱粮,于事无补!”“新野残破,曹军虎视眈眈,此去无异于肉包子打狗,白白送死!”“谁知刘备是否真心?万一其在前线与曹军勾结,引狼入室,奈何?”“将其置于襄阳眼皮底下尚不放心,放于新野,岂非纵虎归山?”
针对这些可能的诘难,我的应对策略是:
示弱与强调决心:承认兵少将寡,但正因如此,才更显我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忠勇之心。反复强调新野的“艰苦”和“危险”,暗示此行并非美差,而是自我牺牲。将刘备置于前线,实际上是替蔡瑁分担了最大的风险,一旦有失,损失的也是我们自己。
淡化资源需求:明确表示所需不多,主要依靠自带兵马(虽然不多),粮草军械但求勉强维持即可。绝不触及荆州府库的核心利益,让蔡瑁找不到“耗费钱粮”的口实。
撇清关系,强调仇恨:再次强调主公与曹操的血海深仇(如徐州屠城,家眷离散),暗示绝无勾结可能。甚至可以隐晦地表示,正因为与曹操仇深似海,才更适合放在前线,因为我们必然会死战到底。
反将一军(必要时):如果蔡瑁过于逼迫,可以暗示,若不给我等一个效力之地,反而将我等闲置于襄阳,岂不更容易滋生事端,引人猜忌?将刘备放在前线,至少目标明确,行动受限,反而更易于“监视”和“节制”。
至于蒯越、蒯良兄弟以及其他荆州本地士族,他们或许不像蔡瑁那样敌视我们,但更关心荆州整体的稳定和自身的利益。对他们,则需在言辞中巧妙地暗示,将刘备这支有战斗经验的力量放在新野,有助于稳定北境,对整个荆州的长治久安是有利的。让他们觉得,支持刘备去新野,符合荆州的整体利益,至少不反对,便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