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破格之议,参军之衔(第2页)
他为何如此?
是真的爱惜我的才能?还是想借此分化刘备集团内部?
亦或是想将我置于他的直接掌控之下,以便更好地监视和利用?
甚至,这会不会是周瑜的某种试探,想看看我是否会轻易背弃刘备?
无数的念头在我脑海中急速闪过,利弊得失如同走马灯一般飞速盘旋。
接受,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但也可能立刻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
不仅可能引起刘备方面的猜忌(尽管我可以设法解释),更会成为江东内部某些势力的眼中钉。
拒绝,则意味着错失了这个千载难逢、能够直接影响历史走向的机会,我后续的许多计划都将难以施展。
我的大脑在疯狂运转,权衡着每一个细节。
孙权和周瑜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等待着我的回答。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审视,仿佛要将我看穿。
强压下内心的惊涛骇浪,我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我知道,此刻的任何一丝犹豫、贪婪或者惊慌失措,都可能被这两个人精捕捉到,并做出不利于我的判断。
我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纷乱的心绪稍稍平复,
然后缓缓抬起头,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惊讶、惶恐,以及一丝难以置信的感激。
“吴侯……”
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并非完全伪装,而是内心激动与紧张的真实流露,
“吴侯如此厚爱,昭……昭何德何能,敢受如此重任?
昭不过一介白身,蒙主公(刘备)不弃,委以副使之职,前来江东,
乃是为了促成两家联盟,共抗曹贼。
如今联盟尚未完全议定,昭若擅受吴侯所授官职,
一来于礼不合,恐惹人非议;
二来,亦是……亦是有负主公所托。
吴侯拳拳爱才之心,昭感激涕零,但这参军之衔,昭……实不敢领受!”
我的这番话,经过了深思熟虑。
首先,表达了极度的惊讶和感激,满足了上位者“施恩”的心理。
其次,点明了自己的身份限制(刘备副使)和礼法上的障碍,显得顾全大局,并非见利忘义之徒。
最后,以“不敢领受”作为结尾,既是推辞,也留有余地,将球重新踢回给孙权。
这是一种必要的姿态。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接受,反而会显得过于轻浮和急功近利,更容易引起孙权和周瑜的怀疑。
听完我的话,孙权碧色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了然,似乎对我的反应并不意外。
他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摆了摆手道:
“子明先生多虑了。孤知先生忠于刘豫州,此番任命,并非要先生改换门庭。”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恳切:
“如今曹贼势大,孙刘两家,合则两利,分则俱亡,此乃不争之实。
孤辟先生为参军,正是看重先生的才智,
希望先生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为我江东,也为孙刘联盟的抗曹大业,贡献良策。
此非寻常官职,乃是危难之际,不拘一格的权宜之举。
待击退曹贼之后,先生是去是留,全凭自愿,孤绝不强留。”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强调了任命的“特殊性”和“临时性”(危难之际、权宜之举),
又给足了我面子和退路(击退曹贼后去留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