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公瑾闻讯,波澜再起?(第2页)
日后还需多多仰仗子敬与都督提携指点才是。”
我顿了顿,目光诚恳地看向鲁肃,决定主动出击,试探着说道:
“只是,昭毕竟身份特殊,乃玄德公麾下使臣,
骤然领受江东参军之职,虽是为促成联盟、共抗曹贼,但心中实有忐忑,
唯恐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尤其……是怕公瑾都督心有芥蒂。
若因此影响了两家精诚合作的大局,那便是昭之罪过了。”
我故意将话说得直白一些,点出我最担心的问题,并将“影响大局”的帽子扣在自己头上,观察鲁肃的反应。
鲁肃闻言,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随即又恢复了自然,他摆了摆手道:
“子明多虑了。
公瑾为人,光明磊落,心胸开阔,岂会因这点小事而心存芥蒂?
他敬重的是英雄,欣赏的是才能。
子明你既有匡扶汉室之志,又有破曹之策,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再者,吴侯用人,自有主张,公瑾身为臣子,岂会妄加揣测,心生不满?”
鲁肃这番话,看似在为周瑜辩解,实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的猜测
——周瑜或许确实存在疑虑,否则鲁肃不必如此着力地强调周瑜的“光明磊落”和“心胸开阔”。
他最后那句“吴侯用人自有主张”,更是点出了问题的核心——孙权的意图。
看来,仅仅通过鲁肃转圜是不够的,我必须找机会与周瑜进行一次直接的、非正式的沟通,
当面消除他的疑虑,或者至少,让他明白我的立场和底线,
建立起一种虽不能完全信任、但至少可以有效合作的关系。
打定主意后,我便向鲁肃表达了希望能有机会当面向周瑜都督请教军务,并表达敬意的想法。
鲁肃沉吟片刻,显然明白了我的意图,点头道:
“也好。公瑾近日为整备军务,确是宵衣旰食。
待明日军议之后,若有机会,我可代为引荐,你们私下里再叙谈片刻。”
有了鲁肃的承诺,我心中稍定。
接下来,便是仔细斟酌明日会面时该如何措辞了。
我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谦逊和对联盟的忠诚,更要 巧妙地展现我的价值,同时清晰地划定界限,让他明白我无意染指他的权力,也不会成为孙权用来制衡他的棋子(至少目前不会表现出这种意图)。
我要让他觉得,与我合作,利大于弊。
次日,例行的军议结束后,鲁肃果然履行承诺,在散会之际,巧妙地为我创造了一个与周瑜独处的机会。
大部分将领和文官已经陆续离开,议事厅内只剩下寥寥数人。
鲁肃借故与旁人说话,我则抓住时机,快步上前,对正准备离开的周瑜躬身行礼。
“都督留步,”
我恭敬地说道,
“昭昨日蒙吴侯与都督厚爱,委以参军之职,实感荣幸,亦感责任重大。
有几句话,想向都督当面请益,不知都督可否拨冗片刻?”
周瑜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目光平静地看着我,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
他微微颔首:“陆参军有何见教?但说无妨。”
他的称呼已经从之前的“先生”变成了“陆参军”,既是身份的确认,也带着一丝公事公办的距离感。
我整理了一下思绪,诚恳地说道:
“见教不敢当。昭是想再次向都督表明心迹。
昭领受参军之职,绝无他意,唯愿能尽绵薄之力,辅佐都督,分析曹军动向,制定破敌之策,
以助孙刘联盟早日击溃曹贼,匡扶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