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格物工坊,炉火不熄

江东的夜,潮湿而微凉。


 我独坐灯下,面前摊开的并非军务文书,而是一卷经过层层加密、由玄镜台专线秘密送达的绢帛。


 字迹是元直那熟悉的、沉稳中透着一丝锋锐的笔锋,


 内容则详细描绘了远在夏口,那个承载着我诸多希望的秘密所在——格物工坊的日夜景象。


 透过元直简洁而精准的文字,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那片位于夏口隐蔽处的工坊区。


 它并非寻常的兵器作坊,没有喧嚣的叫喊和杂乱的堆放,一切都被严密的秩序和近乎压抑的寂静所笼罩。


 工坊被分割成了数个独立的区域,彼此之间以高墙和哨位隔开,


 每个区域负责不同的工序,工匠们甚至不知道其他区域具体在生产什么。


 “格物致知”这四个字,不仅仅是悬挂在工坊入口的匾额,更是渗透到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指导思想。


 元直的报告中提到,石秀——那位面貌憨厚、心思却比发丝还细的匠作大师,正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推动着那项“雷霆”计划的核心部件的生产。


 炉火熊熊的区域,负责烧制陶罐。


 这不是普通的瓦罐,其尺寸、厚薄、乃至陶土的配方,都经过了石秀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


 他摒弃了常见的粗陶,选用更为细腻但也更难烧制的瓷土混合物,只为追求更均匀的壁厚和承受瞬间爆发力的强度。


 每一次开窑,都像是一场赌博,稍有差池,整窑的心血便化为乌有。


 元直写道,石秀常常亲自守在窑边,凭借经验判断火候,脸颊被窑火映得通红,双眼却亮得惊人。


 工匠们轮班劳作,但石秀却似乎不知疲倦,他将自己所有的心神,都倾注在了这小小的陶罐之上。


 更为核心的区域,则被列为最高机密,只有石秀和寥寥数名经过最严格审查、签下生死契约的心腹能够进入。


 那里,进行着那威力惊人的“惊雷”火药的最后调配与封装。


 元直的报告中对此描述得极为谨慎,只提到了工序的复杂和危险性。


 “配方之稳定性,仍为首要难题,”


 元直写道,“石秀正尝试微调硫磺、硝石与木炭之比例,并辅以他处寻得之数种秘料,以求平衡威力与安全。


 每一步,皆如履薄冰。”


 我能想象石秀在那密闭空间里,小心翼翼地研磨、混合、称量,每一次操作都关乎生死。


 他不仅要对抗材料本身的不稳定性,还要防止任何一丝火星、静电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引信的制作,同样令人头疼。


 如何在潮湿的环境中保证引火线的稳定燃烧?


 如何精确控制燃烧时间,既要保证投掷者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又不能让敌人有反应的机会?


 石秀带着几个徒弟,试验了数十种不同的麻线、纸捻,浸泡了各种桐油、鱼膏、蜂蜡的混合物,


 甚至尝试用细竹管进行防护。


 他们在专门开辟的试验场地上,一次次点燃引信样品,仔细记录燃烧时间和状态,


 任何一点微小的偏差,都会被记录在案,然后重新调整配方和工艺。


 “格物”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挫败。


 元直的报告中,也提到了几次不大不小的事故


 ——一次配药失误导致的小范围燃爆,幸而防护得当,无人重伤;


 一次陶罐烧制时温度控制失误,导致整批次品出现裂纹。


 但这些挫折,并未让石秀和他的团队退缩。


 他们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改进工艺,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智慧。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探索,更是意志的考验。


 报告中还特别提到了保密措施的严苛。


 所有参与核心生产的工匠,都集中居住在工坊区内,与外界隔绝。


 所有生产废料,无论是烧坏的陶罐碎片,还是调配失败的药渣,


 都必须在石秀的亲自监督下,运到指定地点深埋或销毁,绝不允许任何可能泄露秘密的物料流出。


 进出工坊区的路线单一且隐蔽,由玄镜台最可靠的卫士日夜把守。


 元直甚至在信中提到,为了以防万一,


 他还安排了数条虚假的运输路线和迷惑性的生产活动,以混淆可能存在的窥探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