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七星筑坛,孔明作法(第2页)
环顾四周黑压压的人群,他并未言语,只是微微颔首,旋即转身,面向东南方,开始了他的“作法”。
焚香祷告,口中念念有词,声音不高,却仿佛带着某种特殊的韵律,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随后,他手持桃木剑,脚踏罡步,时而腾挪跳跃,时而俯身跪拜,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神秘的仪式感。
羽扇在他手中时而挥动,指向天际,时而轻摇,拂过香案。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一丝不苟。
坛下的将士们看得屏息凝神,许多人脸上露出了敬畏的神色。
他们或许并不完全理解这繁复仪式的具体含义,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希望寄托在这位据说能“呼风唤雨”的军师身上。
在他们眼中,那挥动的羽扇,那踏出的步法,都仿佛蕴含着沟通天地、扭转风向的神秘力量。
我注意到,站在不远处的周瑜,依旧是一副平静淡然的模样,
但他那微微眯起的双眼,却紧紧地锁定在诸葛亮的每一个动作上。
这位江东大都督,心中恐怕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这场战争的利害关系,也比任何人都要渴望东风的到来。
此刻,他或许也在观察,在判断,诸葛亮这番作为,究竟是胸有成竹,还是故弄玄虚?
鲁肃在我身旁,脸上带着几分敬佩,低声道:
“孔明先生真乃神人也!观其作法,竟有风雷之气象,非凡俗所能及。”
我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在这些土生土长的古人眼中,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往往会被归结于鬼神之力。
而诸葛亮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将自己对天时变化的精准预测(或许还结合了丰富的民间经验),
包装成了一场与天地沟通的法事。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心理动员。
你看那些原本面带愁容、眼神迷茫的士卒,此刻大多挺直了腰杆,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即便风向尚未改变,但诸葛亮这番庄重的仪式,已经给了他们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
我们有神机妙算的军师相助,天命在我,胜利可期!
在古代战争中,这种精神层面的力量,其作用绝不亚于坚甲利兵。
一支军心涣散、缺乏信念的军队,哪怕人数再多,装备再精良,也难以发挥出真正的战斗力。
反之,一支拥有坚定信念、高昂士气的军队,却往往能够爆发出超乎想象的能量,创造以弱胜强的奇迹。
诸葛亮深谙此道。他今日筑坛作法,不仅仅是为了“借”来物理意义上的东南风,
更是为了“借”来军心士气这股无形的“东风”。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最终风向如何,他这场“表演”,都已经成功了一半。
时间,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缓缓流淌。
诸葛亮在坛上步罡踏斗,口诵真言,似乎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坛下的气氛,也从最初的敬畏期待,逐渐变得有些焦躁不安。
西北风,依旧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