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华容道左,故恩难忘?(第2页)
许多士兵直接瘫倒在地,哀嚎一片。
曹操本人也是面如死灰,但他毕竟是一代枭雄,很快镇定下来。
密探的报告中,并没有记录下演义中那种长篇大论的哭诉哀求,
但确实提到了曹操主动上前,与关羽进行了一番对话。
具体内容,由于距离和保密原因,密探未能详尽听清。
但从观察到的情况分析,曹操应该是动之以情,强调了昔日厚待关羽的恩情(赠袍赠马、封侯赐爵),
以及如今放他一条生路的利害关系(避免曹军残部拼死反扑,鱼死网破)。
而关羽的反应,则更加耐人寻味。
密报中形容他“面有豫色,长叹数声”。
他紧握青龙偃月刀的手几度松紧,眼神复杂地看着狼狈不堪的曹操及其麾下诸将。
他麾下的校刀手们也都严阵以待,但似乎并未接到主将明确的进攻指令。
最终,在短暂的沉默和对峙后,关羽勒马向后,让开了一条通路。
曹操及其残部,如蒙大赦,仓皇而逃,甚至不敢回头多看一眼。
……
放下绢帛,我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虽然早有预料,但当确切的情报摆在眼前时,心中还是泛起一丝复杂的涟漪。
“故恩难忘”吗?或许吧。关羽重情重义,这符合他的性格。
当年曹操待他不薄,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封汉寿亭侯,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恩情。
在曹操穷途末路之际,他念及旧情,放其一条生路,从个人道义的角度,似乎也说得过去。
但我更倾向于相信,这绝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冲动。
诸葛亮在关羽请令时那番看似劝阻,实则暗含深意的话语,此刻在我脑海中回响。
“万不可恋战”,“以保存自身为要”,“事不可为,可相机撤回”。
这些话,对于关羽这样骄傲且急于立功的人来说,本就是一种不寻常的“宽容”。
这背后,必然有着诸葛亮的政治考量。
诸葛亮恐怕早已料到,以关羽的性格,极有可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而这个结果,恰恰符合刘备集团当前的利益。
其一,避免硬碰硬。
曹操虽然大败,但身边必然还有一支拼死护卫的精锐。
强行拦截,关羽这五百人未必能成功,反而可能付出惨重代价。
刘备此时兵力本就捉襟见肘,每一分力量都弥足珍贵,不能轻易折损在没有绝对把握的险棋上。
其二,政治姿态与人情牌。
放走曹操,看似是放虎归山,但实际上是给曹操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人情。
在未来可能的三方博弈中,这或许能成为一个微妙的筹码。
同时,此举也向天下人(尤其是北方士族)展现了刘备集团并非赶尽杀绝,保留了一丝“仁义”的形象。